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杨任民
阅读: 745 时间: 2011-06-13 18:27:00 1
 励志、奋斗、求实、奉献

  ——记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杨任民

 

  杨任民,男,汉族, 1930年7月24日生,1954年7 月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同年分配至安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1974年7月调至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87年10月至今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担任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省医学会名誉会长,第一、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第一、二届中华神经病学学会委员。中华神经病学安徽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三届)理事,华东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杨任民荣获197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83年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安徽省建国以来十佳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五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七年的艰苦奋斗,杨任民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他一直扎根教育教学临床一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和卫生事业,身体力行,矢志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他在自己平凡而又杰出的岗位上用励志、奋斗、求实、奉献,完美地诠释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谛。他在三尺讲台、科研岗位、临床一线,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智慧、无私,书写了一位人民教师的华彩乐章。

  杨任民教授是我国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奠基人,并在该领域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第7、18外显子上Ser662Cys、3372delC两个突变位点,并证实了白种人与黄种人存在着基因突变的差异。国际上最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机制,提出了新的诊断、分型、疗效判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方法近期与远期疗效优于其它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遗传性疾病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最先发现并报道了Shy-Drager综合征、Machado-Joseph病等10余种疑难杂症。杨任民教授作为安徽省神经内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安徽省神经内科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杨任民教授发表医学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医学著作26部,代表作有:《肝豆状核变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主持和参与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17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生2名。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杨任民教授用五十七年的从教时间生动的诠释了为师者传道的精深博大,授业的艰辛求索,解惑的务实求真。如今杨任民教授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你仍然能够见到杨任民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身影。早晨八点整,他早早来到医生办公室,听取医师们的汇报,这些都是杨任民的学生,十几个医生围成一圈,依次汇报病情,并拿出疑难杂症的片子,向他请教。杨教授认真阅读每份病例资料,解答学生提问,长长地论述中,他没有查阅任何资料,但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他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学生们静静地在一旁倾听着,记着笔记,不时有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每次问题圆满回答你都会见到老师开心的笑容。九点钟,老师在学生的陪同下开始了教学查房,一位学生不能弄清病人的诊断,老师亲自上前检查。他让患者放松躺下,只见他拿出检查工具在病人的足部特定部位来回划了几圈,观察病人的反应;接着他又拿出叩诊锤仔细的敲击患者膑腱、跟腱,留意病人的动作;然后,他又让病人下床活动,观察步态。检查后老师回头问学生:“你们看现在病人如何定位?”几位学生恍然大悟。老师说:“如今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CT、MRI等检查工具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体格检查方法,望闻问切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临床诊断的法宝。”老师说着又自己做着示范检查了一遍,他又让几名学生跟着做,自己则不停地指导纠正,直到学生理解学会。时间一晃,十一点到了,紧张而忙碌的上午教学查房工作结束了。寒暑更替、春秋叠易,杨任民教授已经将这项教学查房的工作进行了四十多年。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严师,严格得近乎苛刻,严格得近乎不近人情。每年杨教授都要指导几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他经常教导学生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做学问要锲而不舍。每一名研究生从论文选题、论文设计、实验操作到论文书写,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过问,层层把关。2006年4月中旬,杨教授在清晨起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继而他又发现皮肤上有不少瘀斑,作为一名医师他警觉自己一定是血液系统出了问题,门诊检查后发现血小板只有5000,不到正常的1/20,随时有大出血的危险。这时他不得不放弃了手头的工作,立即住院进行输血和输液治疗。此时正是研究生论文即将完成稿送审的阶段,在住院没有几天、病情尚未稳定的时候,杨教授迟迟没有看到学生送来的论文稿,他急了,眼看送审时间就要到了,哪有等待的时间呢?学生们得知老师病情尚未稳定,哪里忍心打扰,杨教授得知情况后立即将两名学生喊至病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在病榻上杨教授一丝不苟的完成了论文稿的修改,看着论文稿上潇洒的字体,规范的符号,甚至连一个标点,一个错字都不放过的页面,学生们良久沉思,潸然泪下。

  杨任民的勤奋在安徽省医学界可谓无人不知。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新知识,他在七十岁之前没有一天晚上是十二点以前休息的,就是如今八十岁了,他也要每晚阅读至十一点。杨教授虽已是大家,但在临床上碰到难题,他仍然会去不厌其烦的查找资料,为此甚至在年近八十时熟练地学会了电脑操作。杨教授经常说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更是一个辛苦的职业,没有付出,没有努力,绝无收获。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去从实践中学,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不断用新理论去指导实践,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才能永立潮头。

 

 

  科研攻坚、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科研似乎高深莫测,很少有人提及,尤其在安徽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开展科研工作似乎是难以想象的。然而杨任民教授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是那样扎实有力,富有成效。

  每天在临床与教学之间奔波,每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求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知识不断积累,随着外界信息的不断摄入,杨任民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研究在公众中的重要性。早在1965年,杨任民在临床上诊断了一个罕见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当时国外有文献报告二巯基丙醇治疗该病有效,但是按照文献100~150mg的剂量治疗了几个月,患者病情不见好转。难道该药无效?杨任民经过认真分析后得出可能疗效不好与剂量有关,于是他在周密安排后,征得家属同意,开始采用剂量递加的方法进行试验,同时密切观察毒副反应,结果在剂量增至800mg每天时,奇迹出现了,“怪病”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康复出院而且未见明显副反应。后来基于同样的实验理论,杨任民在国内首创大剂量二巯丙磺钠成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革”期间,药物匮乏,连常见的几种肝豆状核变性治疗药物也断药了,但是患者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这是等不得的。由于杨任民有中医基础,他决定开始进行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杨任民主持全院中医专家研究对策,大家讨论后多数专家认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辨证属于“肝风内动”,应该“平肝熄风”,杨任民根据大家的意见开始处方用药,结果病人病情明显加重,本来患者在床上不能动,现在连翻身也困难了。杨任民于是立即召开第二次会议,查找原因,商讨对策,会后杨任民根据老中医的意见提出清热解毒、通腑利尿的治则治法,据此处方用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这就是后来“肝豆汤”的前身。

  80年代后实验研究逐步步入正轨,稳步的开展了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实验及临床实验等。1982年研究成果“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九十年代杨任民主持的《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在安徽省属高校中是较早获得该项资助的项目之一,随后又有了省、部级的科研资助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肝豆状核变性细胞模型,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中国人HLD患者ATP7B基因第7、18外显子上Ser662Cys、3372delC两个突变位点,并证实了白种人与黄种人存在着基因突变的差异。“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200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肝豆状核变性研究领域,杨教授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首创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系列研究先河,研制成药肝豆片,首创二巯丙磺钠大剂量冲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首先研制二巯丁二酸钠胶囊,首次将二巯丁二酸钠注射液用于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一连串的创造和领先,都与杨任民教授不懈地科研工作息息相关。

  医术求精、永无止境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至今杨任民已经整整工作了五十七个年头,如今在安徽省医疗界,乃至全国,没有人不知杨任民的大名,每天天不亮,在医院门诊的候诊室里就坐满了自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中有人甚至带着被子连夜排队候诊。如此多的病人,是为何而来,难道仅仅是口口相传这么简单?答案绝非如此。

  杨教授诊病,认真负责是出了名的。他每次门诊只安排12名患者,每位患者他都要亲自问诊,亲自检查,每一位患者都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诊查时间。即便如今杨教授已是八十高龄,他仍然如此坚持。但凡在杨教授处看过病的患者都对他的认真负责印象深刻。一次,一位年轻患者因自述无力走进了诊室,此前他已多处求诊,都未获答案,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精神性疾病”,因为患者自述无力但肌肉“完全正常”。听完患者讲述后,杨教授开始仔细的检查,起初的常规检查是没有多少斩获,但杨教授凭着自己多年经验判断,患者一定是有问题,他让患者脱去外衣,完全暴露上身,所有在场的学生都惊呆了,原来患者的双侧肩胛带肌已经有明显的萎缩,就连刚入院的实习医生也看得一清二楚,原来获得答案的途径是如此“简单”,但这背后却蕴藏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细致入微的一贯作风。正是这一次次的认真负责,正是这一次次的求根溯源,造就了医学名家杨任民。杨任民在神经内科领域享有声誉,至今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Shy-Drager综合征、Machado-Joseph病等10余种疑难杂症。尤其值得一提的在肝豆状核变性领域,杨任民教授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杨任民教授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93.16%疗效的神奇,远远高于同行,使很多患者摆脱病痛,重树生活信心,走上工作、学习岗位。目前杨教授所在的医疗机构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保持了治疗世界最多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记录。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杨教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好医生、好科研工作者,同时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发表论文,如今已八十高龄,仍然每年发表数篇学术论文、综述,做讲座并出版著作。有一次杨教授问自己的一名高个学生:“你有多高?”学生自豪的说:“我一米八。”杨教授说:“我做的笔记摞起来比你还高。”多年后,这位学生帮助杨老师搬家,他清楚的记得老师的笔记有中文的、有英文的、也有图片的,加起来足足有两米多高。如今他的学生也在重复着老师的故事,每次查房,他们都不停的做着笔记,只是今天记笔记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了,有时他们用上了电脑等工具。

  多年来杨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论文交流并获奖,杨教授还出版专著26部,其中包括国内第一部肝豆状核变性专著《肝豆状核变性》,国内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著《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就在此时杨教授正在忙碌着《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第二版的校稿,即将付梓出版,同时正在积极筹备《肝豆状核变性》第二版的出版。

  杨任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医学教学、临床、科研岗位的常青树,不老松。他用睿智、勤奋、求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诠释了老一辈人民教师、人民医生、科技工作者的高贵品质。

indinavir efectos adversos link indinavir vademecum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