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话师德
阅读:
2546
时间:
2007-07-27 16:23:00 1次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1984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既是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更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 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是永恒的主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为了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师德规范和师德公约,这是从制度的层面对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约束。 从实践层面看,师德建设必须将制度建设和教师的内在需求相结合。一个制度如果没有内化为教师的“内心尺度”,就只有文本上的意义。真正有效的制度应该是教师的“心灵共识”,是集体的“公开承诺”,是为建立一个“共同家园”的精神与行动。为了使制度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认为应该正视教师队伍的现状,关注教师个体的需求,重新审视师德内涵。
一个教师,自从事教育工作的那天起,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教育生命,就该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然而事实并不尽然。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视职业为事业,有近1/3的教师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还有少部分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实属无可奈何或是深感力不从心。事实上,只有教师把职业当成了事业时,才能超越职业所限,超越个人的得失困扰,让平淡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些教师敬业献身精神表现为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的教师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家长的欢迎,学生的喜爱。这些教师内心是充实的,他们真心拥有了自己的教育生命,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值。不可否认,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教师,初登教坛热情洋溢,善学乐教思进,遗憾的是三年五载下来停滞不前,自我效能感每况愈下,而立过后迷惘不满,或屡遭挫折,心理失衡,或冷漠抑郁,消极悲观。从杭州市教育工会主办的教师心理热线反映情况来看,教师职业压力日益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较为复杂,有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称导致的厌倦不满和心理疲劳,有理想与目标之间的错位所带来的挫折无奈和消极适应。此外还有来自教育体制、学校环境、社会和家庭诸方面的负面影响。热线反映的只是一个点,一个侧面,然而从中反映的问题,折射出教师队伍潜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师德教育应该顺乎理,合乎情。顺乎理,就是符合政策法规,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顺乎情,就是合乎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满足个体成长需求。我们认为师德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建设应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生涯发展,是指个人预备或选择某一行业,决定进入此一行业,适应行业中的种种规定或要求,以及在此行业中扮演和学习各种角色,逐渐由较低层级升迁发展,成长进步到较高地位的历程。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教师的生涯发展可视为一种专业人员的成长。有学者将教师生涯分为8个阶段:(1)职前教育阶段;(2)实习引导阶段;(3)能力培养阶段;(4)积极发展阶段;(5)挫折调适阶段;(6)稳定停滞阶段;(7)生涯低落阶段;(8)退休落幕阶段。师德建设应遵循教师生涯发展的规律,尤其要关注二个关键期,一个是从教三年内的新教师,还有一个是处于挫折调适阶段的中老年教师。对年轻教师应着重帮助其确定目标和培养责任感,提高效能感。没有目标容易随波逐流,但是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同样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唯有设定切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对中老年教师应促使其不断地学习,接受挑战,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
众所周知,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同质性较高,教师与学生年龄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拉长,从“大哥大姐型”,逐渐变成“爸爸妈妈型”或“爷爷奶奶型”,在转型中教师本人的思想容易趋向保守,而面对的学生逐年年轻,价值观多元化,挑战逐渐增大。教师要成为职业生涯的赢家,就要勇于不断地接受挑战,逐渐消除职业倦怠,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感,这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师德建设必须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结合。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把好教师入口关,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为教师职业化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小学教师应该有其特定的职业要求,除了必须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要求以外,还应具有能为教育对象所能接受的个性和性格。因此建议招聘、录用教师时设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指标,良好的心理是良好师德的有效保证,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教师具有特殊的性质,即积累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有相当长的实际锻炼和经验积累,才能成为合格教师。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积累是不可能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及“特级教师成长过程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资料显示:一个教师从入门到胜任工作要3年时间;到独立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和尝试创新约需4年至8年;从成熟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需要8至15年;到出教育研究成果阶段则需15至30年。从教师的成长规律可以看出,教师职业需要稳定,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聘任、考核、待遇等都是以稳定、提高为出发点。只有职业稳定,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进修的积极性和事业的安全感、责任心,才能真心实意地坚守岗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些地方实行“末位淘汰”是按比例而不是按标准的末位淘汰,存在着严重的人为干扰因素和信息失真情况,容易导致“传递耗损”和人人自危。解决教师聘任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尽快出台符合实际的教师聘任办法。对于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劳模教师、先进教师可以签订长期聘用合同,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观念,引领教师体验职业带来的生命价值和生活的快乐。
教师被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更多的是从教师的社会地位上获得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的。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则以做人类文明的火种传播者而体现出来的。让教师职业成为一味的牺牲和付出 ,还是提倡师生共同成长,让教师体验职业带来的幸福感是今天重新审视“师德”面临的新课题。教师的高尚与尊严就在于他是用生命点燃生命,教师的幸福与欢乐就在于用生命享受生命。只有自己有了生命力量,才能给人以力量,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素质的提高。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的量化使原本难以用数字度量的精神领域不堪重负,不少优秀教师以牺牲健康、耗尽生命作代价,不能不令人感到痛心和遗憾。师德建设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杭州市教育局、市教育工会在加强师德制度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象爱护学生那样爱护教师”的口号,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要求,师德建设中以正面导向为主,通过评选百名十佳“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努力创设勤奋的工作氛围、正确的舆论氛围与和谐的人际氛围。杭州市教育工会本着“健康生活,愉快工作”的宗旨,从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角度于2001年9月建立了教师心理保健中心,制定教师心理保健方案,开展“与您同行——教师心理保健系列活动”,开通了全国第一条教师心理热线,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咨询的平台,受到广大教职工的欢迎。
第2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氛围将更温馨,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园地。
(本文作者:杭州市教育工会张群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