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促进化学素质教育
来源: 广州市第108中学 作者: 肖柳芳
阅读: 1809 时间: 2005-11-05 00:22:00 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化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针对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

本文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化学素质教育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化学这门学科,对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较高的阶段。如何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化学这门课,是摆在每一个化学教师面前的课题。

本人认为要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上好绪言课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俗语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上好绪言课尤为重要。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因此,整堂课的程序要设计好。例如,第一堂课可以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如 “茶水变咖啡”,“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火”,“美丽的喷泉”,“鸡蛋跳舞”等等,观察之时,学生便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将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秘。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教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四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教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最后,教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啊!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乃是智力之母”。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  “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二、创设问属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如为什么铁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为什么塑料制品在日光照射下容易老化?为什么粗盐容易潮湿?为什么汽油可以洗去油渍?……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实例解释,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兴趣。又如:讲述“二氧化碳”这一节,录像片就从意大利科学家波曼尔关于“死狗洞”的传说开始,为什么人走进死狗洞不会死,而狗走进洞就会死?洞里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的性质是怎样的?以后遇到干枯的井或洞穴能不能进去?做什么试验后才能进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

大胆探索实验教法,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和经验,激活思维,勇于创新。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型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结论不符,反应后物质质量变小了。学生会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这样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非常有趣,以探究的形式自然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探索性实验题目,如物质的鉴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多种方案。对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上好学生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演示实验时如此生动有趣,亲自动手做实验时肯定更加有趣。因此,在上学生实验课前,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内容要反复试验,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通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包括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二是结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如把观察与思考的联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辩证唯物观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

例如,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感到多,杂、散,往往给记忆带来困难,可指导学生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把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再按照它们的性质差别的大小顺序找出递变规律。

指导学生在学习一章后,采用列表或绘制关系图的方法把一个个知识点勾画出来。如在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章时,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几种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列成以下关系图:

              C           C O

   

              C H4      C O 2       H2C O 3

   

                          CaC O 3

然后,练习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这样就简捷明晰,记忆起来很容易,避免死记硬背。

学生掌握了学法,就会学得有信心,学习积极性也就会提高,主体作用才会得到体现。

 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关心和爱护后进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心理和谐,情感相融,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双边活动就能积极开展,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满腔热忱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中学里,后进生面较广,尤其要对他们特别关心和爱护,应持多支持、多鼓励、多帮助的态度,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人在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时,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表扬,对答不上或答错的给予提示,一旦答对,同样给予真诚的表扬,使学生形成“我学会了,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理状态,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在情感上认可,才会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没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教学将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又能做到传授知识、技能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的时候能够为“不教”做准备,就可跳出课内“满堂灌”,课外“题山题海”的误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化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及资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陈实麟著《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