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兴趣课题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及身体素质的提升幅度进行比较,证明开放型体育课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还是课堂气氛,学生个性培养,身体素质,特别是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关键词:体育兴趣培养;教学对策
前言: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线,以技术教学为重点,以量化考核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过于统一的教学管理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品质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恶以及身体素质低下。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选择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对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实验对象:平江县启明中学、新城中学、秀野中学、三阳中学等四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共308名学生(男198名,女110人)为实验班,对照班312名学生(207人,女105人)。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课程改革文件,参阅国内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等。
1.2.2 社会调查访问。广泛征求学校领导,调查学生对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意见等。
1.2.3 实验对比法。实验班按照新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学习、锻炼,对照班则采用旧的模式进行教学、学习、锻炼。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实验前后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及分析
2.1.1学生对“开放型体育课”的兴趣程度,将下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喜欢的占91.7%,上升了8.4%;较喜欢的占 6.6%,下降了3.4%;不喜欢的占1.7%,下降了5%。实验后对照班学生喜欢的占75%,下降了6.7%;较喜欢的占15%,上升了3.4%;不喜欢的占10%,上升了3.3%。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的相差2.4%,较喜欢的相差1.6%,实验后两班学生对体育喜欢的相差15.3%,较喜欢的相差8.4%。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提高。 实验前后学生兴趣统计(表一)
喜欢 |
较喜欢 |
不喜欢 | ||||
实验班 |
对照班 |
实验班 |
对照班 |
实验班 |
对照班 | |
实验前 |
83.3% |
81.7% |
10.0% |
11.6% |
6.7% |
6.7% |
实验后 |
91.7% |
75% |
6.6% |
15% |
1.7% |
10.0% |
2.2学生实验前后素质平均成绩情况及分析
实验前后学生素质平均成绩的统计分析(单位:米 和 秒)(表二)
男生 |
女生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实验班 |
对照班 |
实验班 |
对照班 |
实验班 |
对照班 |
实验班 |
对照班 | |
立定跳远 |
2.04 |
2.05 |
2.10 |
2.08 |
1.68 |
1.66 |
1.76 |
1.70 |
50米 |
8〞1 |
8〞12 |
8〞18 |
8〞16 |
8〞5 |
8〞45 |
8〞6 |
8〞51 |
实心球 |
6.42 |
6.43 |
6.67 |
6.44 |
5.02 |
5.00 |
5.22 |
5.16 |
2.2.1学生实验前后素质情况。将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男生实验前后立定跳远、50米跑、掷实心球成绩分别提高了0.06米、0.08秒、0.25米,女生分别提高了0.08米、0.1秒、0.20米;对照班男生立定跳远、50米跑、实心球成绩分别提高了0.03米、0.04秒、0.01米,女生分别提高了0.04米、0.06秒、0.16米;实验班男生比对照班男生进步幅度分别超出0.03米、0.04秒、0.19米,实验班女生比对照班女生进步幅度分别超出0.04米、0.04秒、0.04米。实验班进步明显。
2.3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和素质成绩变化的原因分析。因为开发型体育课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2.3.1 创设课堂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情感体验来自几个方面:(1)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2)学到了新知识,明白了新道理;(3)在技术上有提高;(4)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得和睦愉快。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中不断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改革体育和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疑问结合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根据课堂的重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实践、去练习,教师在练习中参与其中并加与启发。
在课堂中情景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引入创设具有一定形象生动的场面,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达到“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场景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例如: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送“鸡毛信”的游戏。铺设垫子作“草地”,把栏架当作“山洞”,最后将信送到“目的地”的故事情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练习的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2.3.2 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完成课的任务有着密切关系,决定着课堂的质量。所以完成每节课的任务,都不是单一教法手段的孤立应用,而是多种教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体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符合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实际。例如:队列变换,在运作节奏和内容编排上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校的特色,不断创新。使学生每上一节体育课都有新的收获,留下美好的印象。通过体育课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调动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这样就能顺利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教学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例如:把一些准备活动配上音乐,基本部分利用图示、黑板等教具,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来调剂,整理放松,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能陶冶情操,盼望着下一节体育的到来。这岂不是体育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吗?
2.3.3 主动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100米跑的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如跳高,可以提出“背跃式跳高”是怎样发明的?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好得多。
2.3.4 自主选项教学方式
在中学体育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有时应该采用自主选项的方式教学,把自主选项分为限制性和完全性选项。所谓限制性自主选项就是给一个年级的学生限定几个项目(如限定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跳绳、武术、韵律操、游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去练习,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技术和练习方法指导。在限定项目时尽量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所谓完全性自主选项就是学生选择练习的项目不受老师的约束、限制,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去练习、活动,完全自主地支配活动,但老师对活动的任务、内容和组织纪律性等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并认真、及时调控和指导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我组织能力、运动技术差的同学,防止安全“放羊”,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运动、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特长的发展、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2.3.5 适当采取游戏竞赛合作形式
将游戏、竞赛带进课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锻炼目的不够明确、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更要注意运用竞赛和游戏来引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先把兴趣激发起来,然后根据兴趣迁移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排球教学时,第一节课运用了游戏,让学生先用排球进行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认识排球运动,第二次课时,简单介绍排球垫球的手型和方法后,就分组进行练习,然后比赛,无论比赛的结果怎样,学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是处于一种愉悦、努力的状态之中。
2.3.6 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体育老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十分重要,“言传身教”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的讲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以富于情趣的语言表述来揭示教学内容的结构的内在规律性。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便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它能给学生以深刻而又直观的形象感受,起着讲解难以达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讲解和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如前滚翻的“团身”技术:使用“球形”的语言和示范等等。
2.3.7 教师转换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楷模,与学生平等相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主动加入到学生的队伍中练习和比赛,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例如:比赛失败做俯卧撑),这样就可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会让她们感到老师是他们集体中的一员,易形成“团队”意识。这次失败了,下次还会再来的念头就会在学生中产生,这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开展教学比赛时,老师加入到力量较弱的小组,鼓励她们失败了再努力,决不气馁。久而久之,较腼腆、甘居下风的学生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并且有了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对手的信心。由于老师的亲身参与和自信心的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浓了。
3、结论与建议
3.1 中学生对现行的体育课不满意,认为单纯的身体强制参与活动,限制了她们很多的爱好和发展;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不积极甚至不参与,因此影响到体育课的兴趣减弱。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长、体质以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他们的兴趣。
3.2 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形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更注重摆脱规定的任务,全身心、无压力去上体育课,要使更多的学生自发地、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就须创设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的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建议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挑战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兴趣。
3.3 体育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体育课兴趣。建议教师要提高生动直观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标准的动作示范,转换教师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艾艳艳.浅谈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其培养[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4-15
[2]刘中良.试论兴趣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4-25
[3]孙明智.新课标下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21-22
[4]许大庆.实施快乐体育的几种教学方法[J].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0(2):10-12
[5]蒋新国.广东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4):20-31
[6]武俊清.武俊昊.影响城镇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J].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