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人文性
1、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而且要从内容上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2、在技能的学习中,尽可能将技能的学习与表达结合在一起,通过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
3、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关注他们生存感受。
4、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体现美术课程人文性的前提。
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这些态度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文化情景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注重文化情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二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将美术课程定为人文性质有什么意义?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学生在美术课程中所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汪洋大海。
为什么说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探究性学习( 1 )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自发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首先要考虑与学生经验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然后选择适当的材料,设计可实施的教学程序和步骤。课题可由教师设定,但课题本身应该具有弹性,也可以由学生自定课题,学习方法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观点首先影响学生,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还要创设开放的可以互相支持的学习环境。
目标管理的课程标准
课程纲要更重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但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计划,给予学生更大的创造 美国的课程标准也是采用目标管理,根据不同的学习范畴,分学习阶段定出不同的成就标准(Achievement Standards)。所以内容标准或纲要的编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内容、过程,一种是重目标、结果。西方的课程课程标准大概是重后者,但中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则是重前者。例如,可以在大纲中学习平行透视,也可以在成就标准中提出知道和了解平行透视。这两种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只是过程,但并没有指出学到什么程度。当然,在现代的课程标准中往往使目标和结果更加宽泛,例如我们可以用了解基本的美术知识则目标更宽泛,内容也宽泛。
台湾《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分段能力指标
视觉艺术 第一阶段(1~2年级)
目标主轴一 探索与创作
籍由生活的经验与体认,运用视觉艺术创作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尝试各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像力,以从事基础性视觉艺术活动,感受创作的喜悦与乐趣。
目标主轴二 审美与思辩
接触各种自然物、人造物与艺术品,建立初步的审美经验。
体验各种色彩、图像、声音、姿态、表情、动作的美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目标主轴三 文化与理解
参与艺术活动,认识自己生活周遭环境的文化特质。
集各种喜爱的图片、小饰物,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香港新课程注重对共通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在培养学生视觉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共通能力。共通能力中尤以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优先考虑,在逐渐扩及其他能力。艺术能力与共通能力是一种相互助益的关系,一方面共通能力能促进学生视觉艺术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也有助于共通能力的发展。视觉艺术作为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即逐渐了解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建立宏达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共通能力价值观
为什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重视资源开放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教学活动的效益,帮助实现教育目标。虽然,以前的美术教学大纲也注意了改善教学条件的问题,但这次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强调最为有力。因为社会生活的多样、物质产品的丰富、环境条件的改善,扩大了课程资源;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性学习、远程交流等,需要扩大课程资源。
教学方法
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思考几个的问题
1、原来的美术课程内容是什么样的?我们期望它变成什么样?
2、现在的教科书与原来的教科书相比,有什么变化?
3、我们的教学方法与原来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4、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学科教育,因而也包括这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通过美术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尝试给美术教育下个定义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具有的教育功效
1.道德教育
2.审美享受
3.发展智力
4.发展创造力
5.心理疏导与治疗
视觉艺术
http://www.xxba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7
基本功比赛后记(上)
早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基本功比赛了,然而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四月底,学校又给了我一个通知,并强调一定得参加。也好,参加就参加呗。
画国画,画水粉,学动漫……总是等不及我开了一个头,就被打断了。不过一个月里,零零碎碎,多多少少也学了点进去。
理论卷的内容可分为三块:1、大纲与课标;2、传世名作与基本知识;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段时间,我刚买了六本中国传世名作,对于卷中的中国名作,不知翻到了多少遍,然而没有刻意的去记。事实上,我看到题目,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相应的画面。可那些画家的名字,却在我脑海里晃来晃去,即便我在稿纸上罗列了一些,还是没法对上号。然而,外国的几幅作品,我却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不是我崇洋媚外,实在是它们已被家喻户晓了。如凡高的《向日葵》、米勒的《拾稻穗》、莫奈的《日出·印象》。我不免有些奇怪,中国的传世名作这么多,却很少原封印刷用来装饰家居的,充斥在年画、挂历里的,也鲜有传世名作的身影。而《向日葵》、《日出·印象》等,却不经意间,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期而遇。《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不也随身带着一些吗?
最后一个题目是有关多媒体的,以《自己的漫画像》为题,写两个教案(其中一个是在没有任何设备甚至是没有电的情况下使用的)。我比较喜爱漫画,每年订阅《中国漫画》,再说这一课我上过,因此,洋洋洒洒很快写好了。然而,
真是老天有意安排,我一回家,一眼便看到书桌上有一本书的书页上赫赫然写着“《自己的漫画像》”,其实字很小,此刻在我眼里却如此醒目。我一目十行,原来这是1999年第三期的《中国中小学美术》里刊登的文章《谈多媒体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里的一个片断。他还举了其它几个例子,比如“构图的对比”等等。有关于《自己的漫画像》的,我看最精典的莫过于他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他先收集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照片,然后在Adobe photoshop4.0下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像)向漫画变化的过程通过10—20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其实,这篇文章是6年前的了,他所述说的多媒体、软件版本,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有些过时,然而在今天,我们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依然有些泛泛而谈,我们很善于下载、组织和播放大量的资料,而有些地方却实在是不够深入与到位。这本书前几天就看过,那是为了参考一个案例的排版格式,不知怎么的就翻在了这一页,扔在那里无人理睬。书到用时方显珍贵啊!
接下去是国画和色彩,按理我应该准备一下。可心里却响起一个声音:“出去玩玩吧!”于是在淅沥的小雨中,我们来到了鸡鸣山。在晃晃忽忽的山脚,守着五个民警,弥漫着一种不安,山路边的民警告示牌,又平添了一分恐怖,许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吧! 我和女儿因此停住了上山的脚步。
基本功比赛后记(下)
水墨创作是我最薄弱的一项。说出来不怕见笑,屹今为止,我还没有真正完整地画过一幅国画。比赛前,曾专项练过花、鸟的画法,因此,我心里圧根儿就没底。纸已换了好几张,最后才决定画什么。因为题目是《秋》,所以我想画一枝怒放的芙蓉,下面有一丛菊花也开得正艳,有一只鸟停在芙蓉的花枝上,芙蓉花枝是倒垂下来的。我看我画的菊花总是很别扭,却不知所以然。正当我准备画鸟时,斯老师却说要提早半小时结束,时间只剩下二十分钟了。因此我匆忙勾线、上色、整理画面。
中午,我躲在一边眯了一会儿。等我回到画室,却看到大家都已做好准备工作,色彩写生又提早半小时开始了。我的精力已然跟不上身边的这群年轻人了。下午的色彩,还真有些难度。龚老师在教室中间摆了一大堆东西,让我们自己取舍,包括背景也请我们自己处理。这对我而言是头一遭,简直比默写还难,因为眼前这堆东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龚老师规定,除了背景,静物是不能随便添加的。)因此,我想了老半天,选择才有了着落。等我渐入佳境,画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时间又到了,其中很多可以继续深入的内容,也只有放弃了。彩瓶的透视与投影都没有整理好,此时让我停止作画,真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等我回到家里,翻开相应的书一比,才知道我画的菊花,之所以看起来别扭,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透视关系,平时只知道临摹,却不曾想到,在国画里同样也有透视的处理。
最后一天是“设计制作与动漫设计”。我准备了一套陶艺工具和一套纸工材料,心想,根据题目临时决定吧。结果早上的题目是“我喜欢的……”,那我就做陶艺吧!做什么呢?我想为女儿做一个塑像,后来又想,我怎么总是三句不离女儿呀!我立马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后来,我做了一个我心目中的女主持人,她是那么有精神,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啊 ,我做得真快活,此刻,我心里眼里只有“她”,衣服是旗袍式的上下装,纽扣是精心编结的,两条大大的麻花辫垂在胸前……这是我做得最大最精的一个作品,我想烧制想保存,因此 ,完全是按照制陶的要求进行的,由于我带的泥太干,我只好加水炼泥,我的时间又不够了!
吃完午饭,我躲在里间休息了一会儿(不到十分钟啊)。等我出来,却不见了所有老师的身影。原来他们都已到三楼的电脑室去了。我在一片愕然的表情中,冲入电脑室。发现所有的人都已埋头制作,寂然无声,应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吧。我只有自己看黑板、看电脑摸索了。我在D盘里找到了题目,这是一个爱情小故事,略带忧郁。由于我制作了太多的元件,没等我把元件库里的元件用光,时间又到了。最后匆忙的发布影片,连音效也没时间放入了。回家的路上,我才发现平时只顾学习各种Flash里的技术,却没有与艺术相结合,因此,一些技术不知应该用在哪里。由于版本不一样,一些我想用的技术又找不到,另外,他们的电脑里没有安装五笔字型,我很不习惯用拼音打字法。看来,为了适应环境,什么都得练一练呀。
五样都比完了,我发现我每一场都是前松后紧。心下总以为二三个小时,是多么漫长的时间。没想到时间像流水一样,倏忽就溜走了。因为平时练得太少,每一次创作都是临时组织,所以时间总是不够用。
平时,哪有这样整块的时间让我想过什么,做过什么?学校里的事、家里的事,把我的时间给打得支离破碎。这三天,我之所以能够如此投入地去做,一方面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