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老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旨在完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发展,深化课程改革。
一、评价理念
形成动态,纵向性评价。
交流,研讨贯穿于评价全过程。
着眼于未来,促进学校的管理,促进教师的进步发展。
二、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管理、备、教、辅、改、考、析、研、学、训。
三、评价原则
注重过程,注重发展
注重促进,注重激励
科学评价,操作可行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四、评价流程
导向——激励——反思——修身——提高——发展
五、评价方式
(一)加强评价的即时性,实行月评价制度,以前在学校常规管理的督导及评估方面一般采取中途和结尾两次算总帐的方式进行,结果分数差距小,教师得到的反馈不及时,于是逐渐淡化了常规,导致教师行为松散,质量滑坡,本学期我校先高度重视备课组的计划,实行了“个人思考——集体研究——领导审批——对照检查——月清月结”的规范化管理措施,真正使教师的工作具有了计划性、真实性、实效性,教师工作面貌迅速好转,同时月清月结对教师的评价、反馈、整改、发展就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二)实行参与式领导蹲点评价制度,确保备课组活动的严肃性。群众性教研活动是切实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但有两个弊端,一是随意性大,日子长了,活动就会自生自灭。二是同伴互助缺乏专业或专家的引领,结果形成了萝卜炖萝卜,结果还是一锅萝卜的尴尬局面,而没有深度和广度,领导蹲点制度一是保证了严肃性。二是领导既保证了专业共性的引领,又可临时发现并肯定备课组的业务骨干进行个性引领。现在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公开课讲评、教育教学质量都实行了领导挂钩制度,评价更具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差异的分层次评价。我校根据教师的基本情况,把教师分为了四大类型,一是入门型,该类教师刚参加工作,甚至有的还不是教育专业毕业的。二是达标型,该类教师基本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三是骨干型,该类教师精通初中所任学科各年级的教学,勤于钻研,教育教学质量高。四是名师型。这类教师除了具备骨干教师的基本特点外,还注重教学研究,且教育教学成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根据分类的不同,学校的评价要求也不同,如在目标定位上,形成以下体系:
又如在备课上,其要求和任务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名师型——引领集体备课,教案以集体备课记录为评价依据。
骨干型——备示范性教案,侧重于三维目标的目标备课法。
达标型——备详案
入门型——备详案,试讲
再如学习方面:达标型、入门型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悟。骨干型与名师型应侧重专业知识,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
对骨干型教师和名师型教师学校在评价措施上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这类教师实行申报审批制,操作流程是先进行申报,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申报相应等级,接下来进行教师评议,备课组推荐,再到教务处、教科室进行审批,最后进行公示、宣传、落实待遇。二是这两类教师对应进行一帮一业务辅导,即名师指导达标型教师,骨干教师指导入门型教师,学校与教师协商实行了定对象、定任务、定形式、定时间的“四定”措施,签定了师徒协议,学校与师徒各签定了达标及诚信协议,对两类初级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三是对名师型、骨干型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制度,对年轻、职低、有为的教师进行激励,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并把做专家型教师当作奋斗的目标。
(四)实施教师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协调发展
教师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评价,我校采取以下途径进行评价。
1、生评:学生对班主任和该班所任教的学科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常规工作要求进行评价,其主要方法是座谈,问卷调查,访谈三种形式,作为评价教师的部分依据,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走进学生心灵,富有亲和力。
2、师评:师评分两种形式,一是自评。主要是自我反思,自查自纠,自我评价。二是同伴互评,主要是直言不讳,以诚相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此种形式的主流是教师的自评。
3、自评:由备课组长对该教师在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4、校评:由教务处、教科室对教师对照备课组的总评进行核定并平衡各教研组的工作,使教师感受到备课组是自己成长的沃土。
5、家长评:学校聘请有识之士、乡镇领导作为理事长,在各村优选素质较高的村干部和村民作片长,在各村民小组优选农民作点长,按照由点长——片长——理事长——学校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价办法,此办法只能获取典型信息,不能对教师进行全员评价,但也是评价的参考素材之一,如我校在评优,奖励中就有一条:必须人民满意度高,评价声誉较高的可适度加分,社会评价低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六、评价保证:实行教师成长记录袋
受恩施市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启示以及我校在校本培训中档案盒建设的基础,我们提出了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对每学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课改的产品和学生典型成果进行整理,直奔教师专业发展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题,具体而言,我们要求教师把教案、案例、论文、心得、听课笔记、经验总结、自我反思、学习笔记、公开课讲评记录、参加集训活动的资料、获奖情况、学生作品、他人评语收集整理成册、编定好目录,供备课组、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予以评价,实践证明,教师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同时,很好的对工作梳了辩子,进行了总结、反思,对教师成长起到了名符其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