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刘传玺
阅读: 604 时间: 2011-06-18 08:08:00 1

  路漫漫其艰难兮,吾为兴校而求索

  ——记山东省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校长刘传玺

      他建起了菏泽地区第一座农村教学楼,他创办了菏泽市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他始终奉献教育,身怀大爱之心。
 

  刘传玺,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7月出生, 1976年5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小学骨干教师,菏泽市优秀教师,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菏泽市名校长,现任山东省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校长。

  多年来,刘传玺同志牢记教书育人的伟大天职,身怀一颗赤诚的大爱之心,抛家舍业、以校为家,把学校作为实现自己毕生夙愿的理想沃土,和全校师生长相厮守、共克时艰,付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履行了教书育人的伟大职责,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小学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阅读中外精典,享受图书快乐”实验学校、菏泽市规范化学校,菏泽市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菏泽学院留守儿童工作实践基地等20余项殊荣。2011年4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其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工作之余,他凭借多年努力积累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1992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编写的全国小学毕业总复习指导丛书《小学毕业复习60天》。论文《德为兴校之本》荣获山东省教育学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语文人文性之我见》发表在2007年9月《教育科研》上。论文《论“三多三少”》发表在1999年《联合日报》上。2010年10月19日,在全国和谐德育工作会议上,刘传玺校长作了题为《德为兴校之本》的典型发言。

 

  攻克难关,历尽艰辛建校园

  1982年7月,刘传玺同志从定陶县东王店联中调到刘楼小学之后,经过多方奔走,建起了菏泽地区第一座农村教学楼。建楼之初,群众对建教学楼缺乏认识,认为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针对这种情况,他带领8名教师在行政村显要位置,建起了三大块黑板,自编顺口溜、快板、诗歌、短文等,每周更换一次板报内容,宣传建教学楼的意义,特别是发现群众到校献计献策、捐钱捐物时,他马上编成节目在板报上宣传,走街串巷拿着广播筒宣讲。为了节约开支,每当拉建筑材料的车来了之后,他便马上通知全校教师义务卸车。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从开工到竣工,他都坚持睡在校园地棚里。楼建好后,事迹影响到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参观的人常年不断,人数达3000余人次。2002年他又主持建起了东王店小学教学楼。主体楼建成后,为了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他又用他的真诚感动了建筑公司,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在欠资的情况下建起了高标准的德育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满足了“六室”要求。

  立足创新,使留守儿童学校应运而生

  2004年以来,看到家乡外出打工人员愈来愈多,看到一个又一个农村孩子被留守在家无人看管,刘传玺同志心急如焚,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有学可上成为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尤其2004年4月他从北京学习归来后,更引发了他举办留守儿童学校的想法。经过多方考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决心在原刘楼行政村小学创办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当时建校背景是:2000年9月合校并点以后,原刘楼行政村的小学由行政村代管,结果行政村把教学楼及整个院承包给了个体户搞饲养,承包户养起了猪和鸡,楼内脏得不堪入目,整个学校乱草丛生,一片狼藉……看到此情此景,刘传玺同志百感交集,一边是学生无法上学,一边是校舍荒废。为此,他与承包户多方协商,终于打动承包户自愿搬走了。2004年暑假,在建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带领老师,头顶烈日,奋战20余天,全部是义务劳动,终于将校院整修一新。又经过后来的拼搏,建成了现在菏泽市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双十”工程,让留守儿童学校彰显特色

  在学校管理中,刘传玺同志的办学理念是:办出学校独特风格,办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此,学校创出了“双十”工程管理特色,即:“十大兴趣小组”和“十大校园文化”。十大兴趣小组是:乒乓球队、篮球队、电子琴队、舞蹈队、秧歌队、武术队、象棋队、美术组、滑冰队、信息组等。十大校园文化指:室内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墙壁文化、板报文化、体育文体、校语文化、树林文化、娱乐文化、传统文化等。为了使以上“十大兴趣小组”和“十大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对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他始终做到开学有计划,期中有考评,期末有奖惩,真正做到了“六个优先”,即:组织建设优先、活动安排优先、时间计划优先、活动资金优先、评比措施优先、奖惩兑现优先。

  要想使留守儿童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求知的乐园,必须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开展这些活动,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问题,要买设备,要聘请老师。为了使“双十工程”能够得到有效推进,在学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尽快使学校走上正轨,他甚至以个人名义向亲友借贷,终于配齐了所有设施。为了增加生源,为学生全方位搞好服务,学校又专门买了一辆面包车用于接送孩子,还建起了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舞蹈室、篮球场,购买了各类画具、乐器、服装、道具、体育器材、图书、计算机等等。他还专门从县文化馆和民间聘请了美术、音乐老师和秧歌队辅导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较好地开展了活动。学校的“双十工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在2008年县艺术展演中,刘传玺同志自编的三句半《留守儿童笑哈哈》荣获一等奖,学校的武术表演、棍术和拳法、舞蹈“快乐宝贝”被推荐到菏泽市参加展演。2008年4月,菏泽市素质教育现场会在留守儿童学校召开,先进经验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双十工程”的开展使全体师生思想上受到了熏陶、行动上得到了实践,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刘传玺本人也于2008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也是菏泽市唯一一名小学校长参评者。

  激情永驻,使办好留守儿童学校的活力永升

  实践证明:激情能产生热情,热情能产生动力,动力是老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源泉。要想使学校不断发展,校长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激情。

  刘传玺同志在工作中就做到了激情迸发、热情无限,做到了“六心”和“六到位”。“六心”即:对待同志有爱心、对待工作有热心、实现目标有信心、解决问题有耐心、面对困难有决心、达到目标有恒心。“六到位”即:日常学习到位、制订计划到位、关心同志到位、平时观察到位、身先士卒到位、奖惩措施到位。

  平时,他始终把政治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做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是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发扬“挤劲”和“钻劲”。尽管他身患冠心病、高血糖、严重类风湿关节炎,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和工作,他把药放到三个地方,家里、学校、身上各1份,不管在哪里都能及时吃药。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积极参加各类研修培训。2004-2007年,他连续三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会举办的“教育管理科研培训班”。2008年又参加了中央教育科研所培训中心举办的“校长管理能力强化研修班”。通过不懈地努力学习,在学校管理上,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教师的身心发展、教师家庭情况摸查、教师思想情况走访等方面,着手制订措施。针对学校部分年轻同志需要充电,他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为了使他们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安心学习,他就骑摩托车到菏泽统一购买有关学习资料,并免费发给他们。在学生管理中也同样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学校男女寝室分别由教师陪住,一旦学生有什么事情,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做到对症下药,安全有序。有一个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到留守儿童学校学习,当时其父母离异,父亲又长期在外打工,这个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奶奶又残废。由于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刘传玺同志就把这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经常星期天带他到自家吃饭。200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刘传玺同志从办公室起床后,看到男寝室的门开着,便走到寝室,看到这个学生刚起床,穿得很单薄,不停地抖着肩膀。他马上回家拿来自己孩子的一件毛衣和一条线裤,并掏给他100元钱,让他回去买衣服。为了掌握这个学生的全部情况,刘传玺同志数次骑摩托车到他家,看望其爷爷奶奶,了解他在家的情况。2009年10月,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学生身上,他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闻听此事,刘传玺迅速找到了这个学生,和他促膝谈心,劝他不要过度伤悲,要化悲痛为力量,引导他鼓起生活的风帆,并组织全校师生为其捐款1200余元,还找到《菏泽日报》、《牡丹晚报》、《齐鲁晚报》等宣传部门的记者,报道了这个孩子的不幸遭遇,使他最终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资助。2010年腊月二十八晚上,刘传玺同志和副校长马晓开车拉着油、米、面到这个学生家中看望,他的爷爷、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

留守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各项资金都非常紧张。为了节约学校开支,他自己常年坚持住校看校,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自己坚持一人看校,让其他同志回家过节,全年节约开支5000余元。他家的平板车到现在已“住校”五年,为学校节约了开支,提供了方便。为使留守儿童既能练好写字基本功,又能节约两年一个小黑板的开支,2008年暑假,刘传玺骑着两轮摩托车到济宁市金乡和嘉祥两县交界的山区,了解石料行情。订下货后,又二次骑三轮摩托车去拉。石料场的老板看到后,问清情况,惊讶地说:“你咋这样整,不要命啦!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刘传玺只是淡淡一笑。就这样,早晨去,下午回,往返里程200多公里,节约各项费用400余元,两年共为学生节约费用近万元。

  实践使刘传玺深深懂得:科学抓管理,关键是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抓好管理的重要一环。为此,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想法设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2005年,他亲自担任科研组长,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机制研究会的课题研究——教师评估机制研究;2008年6月,又承担了山东省教研室的课题研究——“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活动”,学校成立了由他任组长,业务校长、教研室主任任副组长的科研小组,购买了每生一套的配套阅读材料。为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聘请了画家在学校的墙壁上画上古画并配写诗词或成语,做到了图文并茂,易读易解。每天早晨,学生轮流诵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他还组织教师到省举办的有关培训班学习,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进一步促进环境发展。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刘传玺同志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思想,时刻把学生的安全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安全,每次校会上说安全,饭后到各班转一转查安全。特别是在放学时,他坚持到楼梯口,引导同学按秩序上下楼,养成安全上下楼的习惯。为了使老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人身上有压力,学校每学期开学都与老师签订安全责任书,班主任人人建立安全记录本,走廊内、楼梯边、大门旁等,都责任到人,挂牌负责。由于学校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高、措施有力得力,近几年未发生过一起校园安全事故。

  留守儿童学校是孩子们的家,安全的家,温馨的家;留守儿童学校的老师就如同孩子们的第二父母,既是学习上的父母,又是生活上的父母;而留守儿童学校的校长刘传玺同志就是这个大家庭的领头雁、掌舵人。为了学校的这些孩子们,他辛勤地工作着、执着地坚守者、无私地奉献着,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的大爱之心,因为他有无限的激情和热情,因为他爱这片厮守多年的土地,他爱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

  刘传玺同志是一名好校长、一名优秀校长。刘传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完;刘传玺的贡献还在延续,无止境。我们坚信,他会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的篇章,他注定要在自己创办的留守儿童学校奋斗一生。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