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深思和觉悟——师德错位辩
阅读: 2197 时间: 2008-11-05 18:21:00 1

     前不久,发一本《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昨天又发了《新时期师德修养》。顾名思义,前不久的肯定陈旧了,教师的道德又出现新问题,于是就要更新修养。看了一下,确实新,有很多我没有看到过的新词语,新提法,如整合就把调整、组合联在一起。很好,发人深省。但其中好象是现象多于成因。要求多而解决怎样才能从不道德走向道德的启发少。没有暗示、没有指点,显得有些空泛。读来有点象战争中只听到总攻命令的下达而未见刺刀见红、炮火连天的战场。可能是职业病,觉着就是对我们这样的人情景的设置也是不应该象我设计的一样呆板。讲了很多有理的道理,但不服人,是简单的陈式化的逻辑推理,难怪书一发下来大家就没有如获至宝的喜悦,除投下一点鄙夷的神情外,余下就无言了。

     为什么知识分子拿到书会不高兴呢?就这个现象我深入地进行了思考。翻看了《新时期师德修养》流览了一些标题和内容。

     空间慢慢静下来,我有所悟。

     据书上提供的数据信息看来。某地教师“爱岗敬业”群众的满意率为97%,照这样的数据还会有什么师德问题呢?剩下的3%是一个小数据,林大出杂木,就是国家高级领导人中有3%的行为不道德,都没有影响国家的发展,一年出现一个省级领导越轨也不过是3%。

     还是先就我的水平来释义“爱岗敬业”。如果释成爱惜你来之不易的教育岗位,下岗后日子不好过;敬奉你从事的教师职业,他是你一生吃饭的依赖。这肯定是不为人们接受的。如果释成热爱教育事业吧,努力去做教书育人的工作。大概就贴题一点,再延伸就是热爱吧,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人,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情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用人性和理性去进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肩负着伟大的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种释法可能大家就认可了。既然爱岗敬业的人的行为如此,而又有着97%的教师让人满意,为什么还要学习师德呢?

     据我的调查,音乐和美术教师是很少出现不师德的,不师德大都产生于那些“爱岗敬业”的考试科目的教师身上。怎么会把“爱岗敬业”和不师德扯上了呢?困惑!

     有一件小事让我茅塞顿开,一位家长告诉过我,×××数学老师太负责任了,学生不做完作业,他饿着肚子硬陪他们到一两点钟也不回家,布置的作业又多,管得严。我孩子想看电视都没有时间了,天天晚上都乖乖地做作业。从这件事中,我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

     ——是不合理的考试制度逼教师们不师德的!

     新时期师德修养和旧的师德修养都只看到了不师德行为的表象,没有挖掘出最不师德(缺德)的东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培养成只会机械模仿的学习工具,毁灭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师是不愿做这种“缺德”事的。但不休止的考试和考试分数在教师的德能勤绩考评中的分量不得不叫人去做。高分掩百丑。一个地区,一个县、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不是拿学生的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吗?而升学又是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每一个相关人士都只问分数,不问过程,就是作弊能进北大也很光荣。就这样为了分数,你怎样的不师德的行为都会被家长理解和原谅,对“缺德”事还大家赞扬,只有“缺德”才会获得好分数,那些不师德就更不用说了。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创建性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学校的学习就是要学会怎样认识,从认识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去创建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认识,有学习和练习的过程。由于考试和升学率的逼迫,教师们是怎样“缺德”地驱使学生学习和练习呢?

     在学习问题上,为了考出好分数,传承着旧的教学手段,片面地从联想学习和工具学习中抽出了定势的“条件反射”和狭义的“问题解决”来给学生构建一个庞大的“条件反射”平台,用奖罚(就是解题)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的超限的行为结果。把学生制作成为了一个学习工具,只会进行机械的模仿和强制的记忆。学生没有完成使命自然就施行“不师德”行为。

     在今天信息传媒加速,时刻都有新题型产生,为了“加快”学生“认识”、教师只有将最新题型传给学生。这样做,认识体系越来越繁杂,学生的能力还无法平衡和适应这些新的认识元,只有将他们寄存在记忆深处。学生做不了,不愿做练习的事就要发生,结果教师们就不得不“不师德”了。这就难怪会有许多教师对《新时期师德修养》表示鄙夷。他们的爱岗,他们的敬业,他们为教育流出了血汗,不仅得不到人性化的认可,反倒成为不师德。

     为了分数,学生在老师的疯狂带领下,只知道用新题型来应对考试,根本不去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疯了,眼前没有情景,只有类型。灵魂被扭曲了,个性被压抑了,不论你能不能学习数学,因为要重考,背你也得背出来!有点竭斯底里。教师们静下来的时候只有内叹息,根本不敢张扬,一旦有反对意见会被“下岗”。

     对于练习,还是为了分数,根本不去考虑练习的作用是认识的内加速,对认识的发展速度有着巨大作用。不适宜的,学生有无力感的练习会妨碍学生的认识的正常发展。师生们还是被逼迫着打着灯笼去找题型来练,凡新、异、怪都不妨要去一练,教师甚至于那些有真正的专家性质的专家们都在努力地挖掘着,创造出很多的新题型来。新题出来后,没有时空观念,见地方就放下去,九年级的试题是以七年级的知识为载体的,放在七年级上。全国竞赛题是属九年义教的,择个年级放进去,美其名曰“探究与拓展”,叫你欲辩忘言。他们想过这些新题大众化吗?思维可及吗?应回顾和总结自己教育生涯中的提而不高的教训。学生经常的解题失败,智慧热情冷了,认识的发展落后了。事与愿违,做了缺德事。

     总之,在教师被逼迫的教学过程中,既有“缺德”的成份,又有不师德的行为,而学生是牺牲品。

宽松的学习和道德的教育,不一定就培育不出人来。我受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就很宽松,就很有个性,那时没有谈师德、不知是那时的师德好呢还是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有责任地教书,也没有喊他们“爱岗敬业”,也许这种是原始现象。那时出现过一次“帅哥”危机,“帅哥”为教师的一点不师德的行为而抗争,轰动全中国,今天的“帅哥”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某方面的专家了。今天如果有人敢这样做,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将他“食肉寝皮”的。一个韩寒去了,悄悄的,他很聪明,没有敢学“帅哥”。他的走,大家非常高兴,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人读书有啥用?他的走,从教师到学校都为之兴奋,升学率的百分点相对高了。他走了,教师很高兴,因为少去了不师德的隐患。用不着因“恨”铁不成钢而“怒”出不师德来。

     可以说不论是“帅哥”的反不师德行为还是韩寒的悄然离去,尤其是韩寒的归隐,应该在我们灵魂的深处发生一次剧烈震动,似乎提醒我们“帅哥”以造反来抗议不师德,而韩寒的归隐意味着什么呢?对表象的不师德口诛笔伐而对于来自管理上的“缺德”该有什么举措呢?

     我的观点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爱。只要有爱心的存在,不道德就会消失,谁还在仇恨父亲的打骂;只要有爱心的存在,就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有爱心的存在,就会科学地施教,不道德就会隐退!

     然而试题专家们的工作还更忙,倘若我教书,肯定也会是一位不师德者。

     没有不师德的教师或许还有,“——救救他们”。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