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作者: 谢新峰
阅读: 2501 时间: 2005-10-18 21:19:00 1

   
   2001年的11月份,对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月份,我申报的课题《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被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确立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这对于我,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来讲,即是荣耀和责任,又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它标志着,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与教育科研结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在东北师大学习的四年,我主修的就是学校教育,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这为我后来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和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从我走进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的那一天起,从我登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那一时刻起,教育科研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和工作的主要方法,伴着我一路前行。
   一、学以致用,开创学校教育科研新局面
   九六年九月,实验学校刚刚创建,我受命组建学校教科所,并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说是“所”,实质上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一个刚刚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毕业的毛头小子!但是,我并没有胆怯。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创办了科研性刊物《教育教学研究》;申报并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九五”课题十四项;主管的市级课题《小学试行等级分制的实验研究》被评为长春市特色项目;确立了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建立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化”研讨课和研讨会活动制度;实施了“希望之星”教育工程;学校被评为“长春市素质教育基地校”等等。开创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局面。
   二、以研导行,突破常规管理教学旧模式
   九九年的八月份,我被调到初中部工作。先后任年级主任、主管德育副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在此期间,我大破大立,突破了初中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我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初三是重点”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任年级主任期间,以学校冬令营为契机,开展了语文课本剧表演比赛、外语课本剧表演比赛、学生特长展示会等即能拓展学生的所学又为其喜好的课外活动;主抓德育期间,坚持对班主任的教育和培训、设立校园文明岗、抓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主题班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主抓教学工作时,积极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主题研讨课、研讨会系列活动,开创了集体研究、个别指导、共同交流的研讨课活动新模式,共组织和指导研讨课20余节。鼓励老师们立足本岗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外语单元教学法实验等等一系列教改实验全面铺开。组织实施了“一年研究,两年定型,三年命名推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改革实验工程。并以副主编兼执行主编的身份将初中部全体老师的论文和研讨课教案编辑成一本《春华秋实》,极大地带动了初中部的教育科研工作。
   在主抓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制度化管理为核心,全面规范教学工作。制定了《初中部常规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细则》、《初中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力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
   我还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我所担任的政治课教学历来被视为“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政治老师被视为骗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努力寻找着摆脱困境的出路。逐步形成了“自学导论加开放式”的教学风格。九八年,我撰写的论文《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困境与出路》在《吉林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上公开发表,并被人大复资料《中学政治课教学及其他》转载。并于2001年获吉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厚积薄发,提升学习科研改革新境界
   六年里,我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和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1996年,在长春市教学能力岗位练功中获二等奖;1997年,在长春市中学政治教学研究年会中获论文类一等奖;1998年,获吉林省刘行杯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论文类二等奖;吉林省第二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999年,被评为长春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1年,在吉林省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当中获论文类二等奖;吉林省德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论文评类一等奖等。同时,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约10余万字。
   “十五”课题的申报成功,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我将努力地将自已塑造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教育科研和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出一条崭新的学习型的道路。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将是我人生和事业不断的追求!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