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了学生的命根儿。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国家教育部第八次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教育工作者均意识到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旧的思想观念打破了,新的观念则需要尽快去建立。下面就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教育新评价,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拓展评价的内容 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项目组核心成员芦咏莉博士所谈到的:“评价的内涵与外延远远丰富于考试,对孩子产生影响,能促使其发展的不仅仅局限在考试方面。”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宽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与他人交往态度、学习兴趣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还是芦博士说得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每日交往中的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的传递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二、丰富评价的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及手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一般有: (1)语言评价。语言评价是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教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的语言。当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你能行,进步真快!”当学生退步时,悄悄提醒:“要掉队了,加把劲迎头赶上!” (2)字面评价。字面评价是当师与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时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有时也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 (3)图形评价。用图形来评价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可观可感,形象有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如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发言精彩而与众不同时,在评比栏里给他画一颗智慧星;当学生课堂上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时,给他画下一只小刺猬,提醒他,等等。 (4)神态评价。神态评价是最有魅力的评价。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微笑的表情,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当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欠佳、或对问题不是很有把握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作出侧耳倾听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就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鼓励。评价的方式多姿多彩,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作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评价的主体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或家长,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家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变评价的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消除评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改正错误和缺点,很好地消除由不当评价引发的负面影响。拓宽评价主体,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 《山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