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对话式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会记录
会议内容
1.值得肯定之处
(1)课题开展有必要性
①改变传统单一性的培训方式
把教师作为主体,回复主题地位,大写的人,平等的关系
②尊重教师的已有经验
之前的培训忽视教师的已有经验,对话式研修尊重教师已有经验,促成教师生成新的自我
③培训者与参培者之间双主体
大学课堂里的对话式不可能的,大学生没有资格与我对话,如果有对话,也是是肤浅的、浅表的、零碎的。
(2)对话怎样开展
①关键词:敞开、敞亮,即对话主体之间没有遮掩,应产生灵魂的碰撞。是深刻的、系统的。
②关键词:搁置。搁置己见,将自己的成见、偏见搁置,克服定势及刻板印象,目的是尊重对方已有的经验,包容不同的意见。
(3)对话怎样生成:
①尊重差异性
寻求最大公约数,取得交叉共识、重叠共识
②应有新的意义生成
新的意义感生成,行为改善,重铸生命
③应有新的自我生成
对话的原则:
平等性、个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平等是第一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个体性,差异化
2.建议:扩充理论修养
(二)成都师范学院教授
问题与建议
1.概念问题
(1)研修,教研,研训之间的关系?逻辑框架是什么?
课题目标是否是指向“培训”的?感觉研修研修只是培训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对话式研修”检索出的文献特别少?可能是难度大、价值不大,可能是用别的话来表达了。
建议:可以尝试改变检索关键词试一试,如检索“对话式培训”。查阅企业界的相关资料。
(2)关于“对话”的讨论
①感觉是“对话式研修”没有不足,不带过多的价值判断。
建议:要加深对“对话”的认识,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
报告行文尽量平和一点、学术化一点,中立,不带感情色彩。
多元互补,而非二元对立。
②注意“对话式培训”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的区别。
建议:“对话式培训”中的“对话”是一种制度化的活动。
报告第十页核心概念界定中对“对话式研修”的界定,
③“共同决策”可能吗?培训者的引领作用怎样体现?培训机构的作用怎么体现?
建议:创设情境、促进发展
语言问题
多种语言系统穿梭在课题报告中,应统一。
建议:五大发展理念与研究要有关联;
“对话”哲学学派重视思辨,教育学化的语言落到操作性层面。
3.研究思路:
(1)以目标为导向。
若要写书,要有写作提纲,从现在开始就要梳理培训对象的基础等内容,形成目录。
如果侧重于培训,则要厘清培训对象的基础、需要、方法、目标以及如何组织及适用情境。
对“对话式培训”的再思考。
“对话式培训”是理想的、存在的、还是倡导的、建构的?
即是已有的培训方式还是课题组需要建构的新的培训方式。
问卷的针对性。
如果施测的对象是教师,对于一个了解的概念、不熟悉的东西去调查,难度大
建议:注意现实针对性,可以对培训者进行调查
4.五大对话类型的关系是什么?
“个体、多维、专题、双向、案例”是并列、递进还是其他关系?还是基于工作开展提出的?
建议:注意维度
5.叙述中感觉研究选择与研修选择有点混。
总建议:
目标降一降,适当降低目标,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
淡化理论模型的建构,强化实践的操作。
(三)自贡市教科所书记
肯定:
1.顺应时代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具有时代价值
2.拥有现实价值,针对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
3.具有推广价值,成果能填补教师培训的一些空白
4.课题组分工细致,保障到位
问题:
“个体、多维、专题、双向、案例”划分依据不统一,有交叉,关系是什么?
五种对话方式与六种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对话式研修与传统的培训之间关系是什么?是否要完全替代?
建议:
思考清楚以上问题
与传统教师培训的关系“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传统的也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
16个子课题80个人,保障其权益与待遇,作为区级课题。
(四)凉山州教科所副所长巫明英
感触:
1.从高校专家的专业引领及课题汇报中学习了很多东西。
2.有明确“目的”,普教缺“预设”的研究,普教通常不研究高大上、宏观的,是落地的研究,教育一线的课题研究更多地应该指向操作性。研究的是“本身的工作”,有效的、高效的、务实的。提升专业素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肯定:
研究具有时代性,现实性
探索研修的新途径,赋予新的含义;
培训方式上有新的探索,突破瓶颈,构建理论实践模式。
2.有较强的保障机制、政策支撑,研究力量强,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3.前期的成果丰硕,活动安排有序,目标清晰
建议:
1.教师的成长最终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即应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但课题报告中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少了点。
2.16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学校层次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子课题学校,可以做社区的、幼儿园的、中小学的,建模可以不一样,便于同质推广。
(五)内江师范学院:陈理宣
1.选题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值得肯定
2.正确认识开题报告会的意义,专家的质疑是为了让课题以后的研究更完美。
3.一线研究是否可以搞理论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
(1)教师要专业化,成为不可取代的,所以,要进行研究。要想办法让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找到特质,发挥教师专业的特长与优势。
(2)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从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情况看,是可行的。
建议:
1.概念的理清
对话研修,对话教学,对话培训?怎样区分?怎样从对话教学转向对话研修?界定清楚
研究是否是空白?是创新?找到已有研究与现行的研究之间的差异。
文献综述P9—P15理论依据中
不同流派的学者观点之间有哪些自然生成的联系?内在逻辑何在?要梳理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关键词变化来查文献综述,还可以查相关的。
几个“对话”的分类
从“默会”到“言传”要经历哪些过程?
重要概念要有思路
研究方法:写实、完善
用这些方法能否有效完成任务?
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要写清楚,结合内容来达到目标。
要考虑如何用?本课题是怎样运用哪些方法达到怎样的目的。不能仅是照搬过来。
研究价值
(六)省教科所:王真东
专家们在不同层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课题层次不同,要求不同,越往上走难度增大,但接触不同专家的机会也更大。
本次开题三位专家分别是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很有代表性。
从省级课题升级到国家级课题,要建构自己的基本的话语体系,理性思考自己的概念体系、定义,形成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建构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类型及方法。
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实、言之有效
3.解决了一个师资培训的困惑。充分肯定课题组论证充分,理性分析透彻,保障体系晚上,子课题有针对性。
4.专家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经历,课题组要合理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为我所用。
关注几个问题:
1.课题怎样定位?
(1)具体做哪个层面?是做整个“对话式”体系研究还是针对教师哪方面专业成长的培训?
标题最终用哪个?对话式研训?研修?培训?学习?
研究具体针对教师哪个方面?是全方位?还是教学能力、素养?
主要解决专业标准中的哪几个方面?建议认真研读《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
考虑定位在培训者之间还是全体教师?
研究目标进一步提炼,要细化,具化,更精准。
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太多完不成教育部要求是出一本专著基本可以结题。
加了理论不一定非要建构理论,可是一话语体系的构建
意义是什么?类型是什么?
不太相关的可以去关注去思考
3.对话式研修在教师培训中的定位是什么?
4.课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对话式研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教师研修中是基本的、唯一的还是重要的?
针对什么样的教师群体?
教师什么方面的提升?
究竟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要不断冲击
所有的理论最终要“为我所用”,除了开题报告中提到的,还可以关注:
对话要有意义,有功能,对话是“我与他的关系”,不是关在屋里的对话,可以一对多、多对多。
(2)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交互理论”,关注其社会交互观点。
(3)在本课题研究中,特别要重视“案例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
1.研修与研训的取舍
对象自身的提高是研修,培训中心为主体,用研训。
2.陈教授提点:几种对话式研修的分类可以按照主体之间互动的特点来划分,如引导性对话式研修,平等互动性对话式研修。
3.何奎莲教授提出以对话生成的纵向发展为划分依据。
4.唐元毅主任以“五个重要节点”谈区师培中心申报“对话式研修”的缘起。王真东主任大力赞赏,认为应形成文字资料,作为经典案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