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实施方案
阅读: 4014 时间: 2005-11-30 18:05:00 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
(批准文号:教科协【2002】B152)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 施 方 案
1、 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以来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从1996年开始动用5亿美元实施“下一代Internet计划(NGI)”,其目的是:使连接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高速网络比原有的Internet快100~1000倍;在国民教育方面保证美国人能够“终身学习”,接受远程教育;使美国中小学全部联网,儿童8岁会使用计算机,12岁会上网。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形势咄咄逼人。
我国党和政府近年来对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九·五”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作了专门阐述;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进一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直接指导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并撰文提出应从“制高点”的高度认识教育技术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九·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与软件建设、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方案需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重大变化。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揭示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影响,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源于1994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以及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
1998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
课程整合就是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不应当是静止不动的,相反,要利用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加以改变,要做那些用传统手段做不到的事。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研究假设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教学观念的变革,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深化教学改革。
3、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素质教育思想。
3、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系统论原理。
5、教学设计原理。
4、内容:本课题主要思路及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提出如下一些研究目标:
A、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教学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B、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从而挖掘教师、学生、多媒体的潜力。
C、借助网络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D、可为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主要子课题:
(1)、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
(3)、文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4)、理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效性研究
(8)、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拓展课程资源的研究
(9)、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6、我们的实验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实验对象:高2003级1、2班   高2004级
 高2005级          初2005级
为了将实验研究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被实验班所在年级按学生情况平行编的班和从年级抽调学生编的班,要从中特别考虑,并相应的作一些处理。
2、不专设对比班,同年级的自然班仍然不变。
3、被实验的两个班的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教学水平、计算机水平基本一致,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基本一致。
(二)、实施过程
2002年3月-2002年8月为实验准备阶段:查阅资料,确定实验师生,培训师生,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对实施对象进行调查、测试,了解实验起点,以便于各阶段及总结性测试进行比较。整理已有研究成果。
2002年9月—2004年7月为实验阶段:力求完成上面提到的各项目标
2004年8月—2004年10月为课题交流、总结阶段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模式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采用等组实验法。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实验都要确定实验目标(包括电教媒体目标)。
2、每次实验都要确定电教媒体,选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相适应的媒体。
7、预期研究成果

8、组织与管理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何大胜
副组长:黃秀生  曾跃勤
成  员:曾宏建  王一川
研究小组:
组  长:王一川
成  员: 孙世平  杨志友  秦新玲  杨  智  郎正权  晏玉坤  黄全安     
文 彬  向传荣  顾良成  谭三全  冯守伦  幸奠银   魏 立
江 文  何声权  秦德辉  屈盛杰  黄和峰  廖 洲
(二)聘请知名专家担任课题指导
根据总课题组要求,为提高课题研究水平,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指导课题研究。
(三)课题组实行动态管理,以研究成果的多少确定为研究成员或主研人员。
9、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所需经费自筹解决,必须的开支由学校解决。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王一川
                                            二OO二年九月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