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应用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阅读: 4587 时间: 2005-11-30 18:05:00 2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子课题《基于网络应用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实施方案
(2002—2004年)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跨入21世纪的大门,信息化的潮流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Internet与Intranet的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的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面面临的是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适应未来的终生教育、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兴起,如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适应将来社会激烈竞争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素质型人才。
我国目前教育仍存在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压抑,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素质教育艰以落到实处。因此,即将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各种条件,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意在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与学习之中,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及其现实条件,探索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不同学科的教与学,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具体来说,基于网络应用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就是以学为中心,整合活动课、社会课、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选择具体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与支持下,以自主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阅读和查找大量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
(二)目标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探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络资源的运用,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教育信息化的理念。
(三)方法
研究法(文献资料)、网络活动课、网络信息课、案例收集与整理等。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浩瀚资源与无限空间,是当前教育界普遍探索的问题。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从理论上探索、丰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构建新型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办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封闭、狭窄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起课堂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能力构成方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我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a、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各种学习工具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b、学习网络的促进者。 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c、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促进学生能力要求的转变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 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础
1、我校拥有全区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教育水平始终处在全区前列,享有较高的社会誉论,有一大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队伍,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相当不错。自从2000年校园网络建成至今,在利用网络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但在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实施更高层次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地学习,形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2、我校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师群体科研能力较强。目前已有多项省级课题,其中以探索素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143工程”已于98年验收通过。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与交流,全校教师已初步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已有了较强的意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基本经验。

五、实施条件及保障措施
研究水平及成果
我校曾完成省级课题《素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  “143”评星活动》的研究,结题后,被评为省级教研成果三等奖,此课题涉及近二十个学科及专业,历时三年,成果硕硕,参与评星并获得提高的学生达五六千人次,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现正参与国家“创新教育”子课题研究,已完成方案制定、阶段性成果总结展示等工作,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电化教育课及论文评比,成绩显著。课题组成员当中有多数是省、市级“教坛新星”、多次在各级教学大赛中获奖、国家及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的是市级骨干教师,有的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并取得较大的成果,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有的参加了国家及省市级课件培训,多人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课件获奖及交流成绩蜚然。
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为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加强课题研究的全面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措施到位,并将骨干教师纳入实验研究轨道,投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
(2)制度保证
将课题研究与考核、职评挂钩,实行课题公示,学校与教师双向选择。极大地刺激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3)物质、资料保障
我校具备全区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现已拥有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共计一百二十余台计算机,校园网已开通,网络终端已布到各个教室。
在软件方面,学校购置了一大批正版教育教学及管理软件,如传奇2000电子教室、启天2002电子教室、共创校园管理软件等。为现代教学及电子校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在资料准备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校图书馆近几年购置了一大批有关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图书资料,另外还订阅了许多报刊、杂志等,极大的满足了开展现代教育的需要。
(4)经费保证
我校地处位置优越,有着良好的声誊,在全区有着很强的生源吸引力,因此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将每年确立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六、课题实施阶段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1、2002.6~2002.11
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2002.11~2003.3
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网络学习过程设计、评价策略设计等准备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3.4~2004.5)
1、利用网络及收集相关资源,实践教学方案,同时追踪记录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
2、边实验,边总结。做好个案收集整理等档案工作。
3、做好学生作业、作品的收集及整理工作。
4、做好迎接总课题组中期评估工作。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04.6~2004.12)
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编辑、整理案例,形成一定的网络探究性学习模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点赞是一种美德
2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