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依据
1、课题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凭借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协作性的教育优势,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本身也构成了教育。本课题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其出发点是力图引进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改革,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2、课题依据。
(1)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中学课程要进行改革,并明确指出了改革的方向、途径、目标。陈至立部长也多次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更是鲜明的指出教育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些理论,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现实依据:就大范围看,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教学必备的条件、环境,其发展势所必然。就我校而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迫切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撑。
二、本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呈现、传递、加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它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3、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体构建,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整合是二者之间的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支撑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推进课程改革。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对象
1、目标。
通过研究,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建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改革传统课程,优化学科课程,改善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2、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为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了最良好的环境。这二者的整合主要以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为核心,突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即由知识的传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促者;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开发相应软件。
(2)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整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本资源,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问题探究;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校校之间的网上交流;建设好学校网站。
3、对象。
学校高中2004级和2005级全体学生。
四、研究假设及变量
1、假设。
如果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能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刷新教学内容,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变量。
自变量:师生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
因变量: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体系。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六、研究步骤
1、2002年4月——2002年12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案(已上报),收集相应资料,研究课程改革现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制定实施方案。
2、2003年1月——2005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3年1月——2003年12月。
(1)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校园网,并将局域网与Internet相连;申请域名,设立梁平中学网站,制作梁中网页;完善局域网资源建设、更新和管理的机制,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和教育科研五大板块进行构建,即:
(2)采取自编、购买、网上下载等方式,建设梁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
(3)实验年级教师联机备课,网上交流。每人制作不得少于十个教学课件进入学校计算机资源库。
(4)实验年级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摸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规律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双主”教学模式的特点。
(5)注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迎接总课题组中期评估验收。
第二步:2003年12月——2005年7月。
(1)改革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自主探索、协商交流的学科课程课堂学习常规。
(2)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活动课程常规。
(3)全面调动广播、影像等视听手段,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作用。
(4)建立体现信息技术教育优势的、具有梁中特色的、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体系。
3、2005年7月——2005年12月,为课题结题阶段。
对实验过程、方法、内容等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深入进行总结,形成相应成果,迎接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
七、研究的检测
1、可定性分析部分:领导重视程度;师生信息素养;学校教育氛围;实验对象的综合素质。
2、可定量分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的投入;学校网站开办质量及发挥的教学效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的使用频率及内存资源量;学生学习效果统计;各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频率等。
八、预期成果
1、建立与Internet联网的校园网站;
2、建立学校计算机教育资源库;
3、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校本课程体系。预测有如下内容:
校园网教学资源软件;
学科课堂教学优秀个案集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案例集锦;
人文环境与信息技术环境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体系。
5、各种过程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结集并在网上发布。
九 、组织管理
学校校长余孝明任课题组负责人,中学研究员、副校长李世陵具体负责课题的研究;研究人员除学校教科室成员外,包括学校高中2004、2005级所有任课教师。
重 庆 市 梁 平 中 学 余效明
《中学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组
2002年12月
(执笔:李世陵 万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