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实施方案
阅读: 2847 时间: 2005-11-30 18:01:00 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


《MM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实施方案
课题指导专家:  王  本  中  教  授

课题负责人:    骆     魁     敏

课题组成员:   李海平  李福平  洪育平  邹国富 
华玲  徐胜  徐长河  骆文娟  董吉生  李希胜  汪天水

课题承担单位:   江西省乐平中学

邮编:333300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路51号
电话:0798-6818556;手机:13097180498  
E-mail:luokuimin@163.con; mzk666@163.net
《MM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实施方案
(2002年5月——2003年6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模式改革——以“探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订组拟定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我国未来公民规划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应当做到: 
      1、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  
      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 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 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数学方法论(Mathematical methodology)的教育方式(简称MM方式)是以数学方法论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促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的同步协调发展。数学方法论是研究和讨论数学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发现、发明与创新等法则的一门学问,是关于数学方法的理论。而运用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则要求对逻辑推理方法(如抽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公理化方法等)、合理推理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类化、联想、猜想、检验、推广、限定等)及一般解题方法(如分析、综合、抽象、一般化、特殊化、化归、变化、映射等)进行评价、讨论,对方法的优劣、产生过程、地位和作用、背景、思想线索、迁移性能等进行分析,促使学习者在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数学发现、发展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增进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教学要求。MM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以不同的身份(如:导演、导游、主持人、评论员)参与学生的讨论,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调控教学进程。同时要求学生“异想天开”,鼓励积极参与评论,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思想和方法,了解和认识数学思维方法。1989年无锡市的徐沥泉特级教师运用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设计了“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MM课题,该课题在1994年通过了王梓坤、徐利治等专家的鉴定,并开始推广和应用。骆魁敏老师主持江西省乐平中学(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西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科研兴校示范学校)第一个省级课题“探索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构筑了基于课程整合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六大环节组成。该课题通过了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专家评审组的专家鉴定和“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结项评审。成果显著,并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MM教育方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此我们设计考虑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将MM教育方式与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整合,为推广MM教育方式提供一种更方便、更实用的教育实践环境。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高中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MM教育方式,探索普通高中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对上述领域的需求分析,确定影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运用系统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构筑现代信息技术与MM教育方式整合教学平台系统——“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分两步实施:先放置在校园网上,经过试用与改进后再联上互联望,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网站。
2、将MM教育方式与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整合,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MM教育方式即“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3、研究如何将MM教育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渗透,特别是运用于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课堂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MM教育方式加以整合,重塑高中数学教学结构;
2、教学模式的创新: MM教育方式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整合;
3、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
4、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MM教育方式可以推广到初中数学教学,也可以推广到中学其他学科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2年4月-2002年6月
组成课题组,学习研讨总课题研究方案,广泛征求意见,选择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向总课题组申报子课题项目,课题正式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02年7月-2003年5月
  1、2002年 7月——2002年12月: 子课题开题;课题负责人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2年会与总课题培训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2年会唯一数码奖全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评比活动;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本子课题指导,在专家指导下讨论并修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02年12月——2003年5月: 依据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专家指导下课题开展研究,接受总课题组的监督、检查、中期评估与指导,参加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的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 2003年6月
  子课题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接受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
七、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构筑现代信息技术与MM教育方式整合教学平台系统,建立“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网站;
2、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MM教育方式即“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3、向总课题组提交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份,学术报告一份,结题报告一份;
4、在专家指导下撰写有关学术论文与教学设计,制作有关教学课件,参加总课题和各级教育教学部门、学会、协会等机构组长的各类论文、教学设计、CAI课件评比活动,力争多获奖、获高档次奖;力争在省级、国家级刊物特别是全国教育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8篇以上的学术论文或教学设计。
5、总结一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
八、课题组分工
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由骆魁敏负责;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由骆魁敏负责;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由洪育平负责;
MM教育方式在高一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信息技术与高一数学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由邹国富、董吉生负责;
MM教育方式在高二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信息技术与高二数学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由徐胜、徐长河负责;
MM教育方式在高三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信息技术与高三数学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由华玲负责;
MM教育方式在高考数学总复习教学中的渗透、信息技术与高考数学总复习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由李海平、李福平负责;
MM教育方式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由汪天水、骆文娟负责。
九、课题研究经费
子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由各子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自筹解决,子课题组聘请“课题指导”专家的有关费用,由子课题组承担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承担。总课题组负责解决最终科研成果的总结、出版、会议、推广活动所需经费。
十、附录:MM教育方式
数学方法论(Mathematical methodology)的教育方式(简称MM方式)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自觉地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瞄准三项具体目标,恰当地操作8个变量(运用八项教学措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教学全过程”:班级重组、学法培训、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处理、学习评价、课外活动指导;
“两个功能”:技术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
“两条基本原则”:既教证明,又教猜想原则和教学、学习、研究(发现)同步协调原则;
“三项具体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自我提高社会文化修养,自我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
“八个变量”:数学返璞归真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数学发现法教育,数学家人品教育,数学史志教育,演绎推理教学,合情推理教学和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
                 2002年11月
江西省《MM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