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 欣赏教学 求异思维 重在欣赏 欣赏方法 语言文学
内容提要: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我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突出主题,重在欣赏及注意欣赏方法;另外,在欣赏中合理运用语言文学。也许能帮你走进素质教育的殿堂。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用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亲切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它又极富有理性思索,从深邃的哲理内涵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都显示出了音乐欣赏的强大魅力。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
一、欣赏教学中的求异思维
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欣赏课例也仅仅注意到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当我们为达到某些局部目标而欣慰时,却没想到自己的辛勤却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子。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也许能帮你走进素质教育的殿堂。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批判和否定(求异思维的表现形式)就没有常青而旺盛的生命之树。我们不去自然科学领域去寻找实例,单单从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乐派的交替更迭就足以看出求异思维对音乐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性接受和创新性发展;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说不,也是素质教育形式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是一个多彩的世纪,新世纪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教学中努力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担当起培养新型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于是,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如上《二泉映月》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这个作品曾经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亦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犹如描绘旧社会受日寇侵略的村落场面;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即可完成教学。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体多适合这种方法。如:《江河水》、《流水》、《二泉映月》、《鹧鸪飞》、《三六》、《思乡曲》、《春节序曲》、《bB大调玛祖卡舞曲》、《梦幻曲》、《卡门序曲》等。有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乐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乐曲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来象征祝英台,以低沉浑厚的大提琴来象征梁山泊,并且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给人一种仿佛两人对话的感觉,形象的再现梁祝十八相送时的缠绵与无奈。同时小提琴以带休止的旋律来表现祝英台当时那种欲言又止的情形。”梁祝故事较为熟悉,这位同学的感受,足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
三、 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 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法:孩子都爱听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象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
〈二〉听音乐取名法:孩子都有表现欲,初中生也同样有。于是我们可以用给你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他听音乐,如欣赏《玩具交响曲》时,边听边提示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鸟叫、水响)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叫、水响吗?(不是,是什么东西模仿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可以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呢?(公仔、玩具)......由此一步步引导他们达到教师吸引他们听音乐的目的。
〈三〉谈天说地聊天法:初中生的知识面比小学生宽了很多,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的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他们的经历体验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可以讲一些教师亲身经历的对音乐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 的感想,这种体验的分享,同样会感染学生,并更加关注于你介绍给他的音乐。比如笔者家乡是出土编钟的湖北随县,在讲沿海版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一课编钟时,就向学生们讲叙了编钟出土时自己所经历的一些有关事情,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原来并不遥远,,在其后的听编钟的声音及编钟乐时显示了浓厚的兴趣,颇有些迫不急待,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出色。
〈四〉畅所欲言讨论式: 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则是为这两者服务和联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初中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漫谈音乐感受时,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例如:有一次给学生听《那不勒斯舞曲》,有学生就说后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象跑马,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跑马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五〉增强好奇对比法:沿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在上沿海版教材中国民歌第四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然后老师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目的。
四、谈音乐欣赏中的文学语言运用
法国音乐大师圣·桑说过:“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一般人理解为音乐的意境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或用语言难以正确和完整地描述。笔者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却对这句话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在欣赏教学中离不开文学语言的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描述对音乐欣赏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例如初一音乐教材第一学期有表情术语的内容,如果单纯的灌输式地教授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会学得很枯燥、很痛苦,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佳。我在上课时对这个章节的内容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不强调表情术语的重要性,而是另外加入了音乐欣赏内容(前一节课教唱的流行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听这首歌,然后把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吻合这首歌的词语说出来写在黑板上,最后按老师的要求把黑板上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有机地串联起来(分组讨论,五到八分钟后每个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述)。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潜能被极大地发挥出来了,一篇篇非常精美的抒情散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我列举其中的一个片断:“……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你啊!从不知什么是疲惫,就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在星夜里孤独前行的你啊!从不轻言放弃,就为了远方的那一点曙光……”。
我曾多次这样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为什么喜欢?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一致,他们都喜欢流行歌曲,但是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把流行音乐也引入了课堂,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欣赏,这个条件就是:学生一定要对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进行评价。方法还是像前面讲的一样,先把与之吻合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写和说”正是学生表现自己的最好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和欧美古典音乐的欣赏,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描述:“……他用黑与白描述着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优美的音乐在他的指尖流淌,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婉转悠长……”。
音乐教学应该与文学语言的运用合理的结合起来(当然也应该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互通),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在闪光。就拿最近的运动会来说吧,学校要求每个班都尽量完成自己的班歌。这可是学生施展自己的好机会,也是体现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的一次绝佳机会。一首首表现自己班集体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歌词呈现在我们面前,平时各科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文学语言的功用也凸现出来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我校一直以来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注释。当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有时还略显稚嫩,但是如果我们能一直这样常抓不懈,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学语言带来的快乐,我想学生在文学语言表达能力上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文学语言的丰富而变得多姿多彩。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 科普兰 《怎样欣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