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也存在中小学教学衔接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致认为,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是提高广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虽然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在衔接教学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课题的特殊性,衔接的研讨工作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面对目前中小学美术衔接教研的现状,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要开展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衔接工作,首先必须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纵观现行中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本),不难发现,两者都包含了绘画、 工艺制作、美术欣赏等艺术观点和设计意识的教学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套教材互相呼应、相互配合,教学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如中学美术教材中《用线条生动地描绘物象》、《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的教学与小学美术教材中的《用线条画树》、《用线条画房屋》的课题相同;中学有《有性格的脸——人像》,小学就有《画出有特点的脸》、《把人脸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学有《手的姿态与表情》、《秩序的美感——图案设计》,小学就有《不同姿态的手》、《形的变化——重复》、《形的变化——渐变》……等等。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中学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小学强调 “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前者要求客观世界的“理性”表现,后者追求儿童心灵的“纯真”表达。豪无疑问,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各异的相同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的教学衔接点。教者应在找准教学衔接点的前提下,瞻前顾后,作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比如,小学高年级在《色彩的世界》教学中就应通过学生的调色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色彩知识与中学的《美丽的色彩世界》教学相呼应;初中二册的《变形与强调——动物图案设计》就应以突出“夸张”动物的特征,“概括”、“省略”动物形体的具体实例讲解变形手法与与小学《动物装饰——虎》、《动物装饰——鱼》及《动物装饰——鸡》的教学相衔接等等。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好中小美术教学衔接,小学美术教材在高段把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形知识分课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比例中的美感》、《绘画中的构图》、《绘画中的黑白》、《绘画中的明暗》就与中学美术教学的透视、构图、黑白灰构成的美感、物体明暗表现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衔接教学敞开了方便之门。
教学衔接点的确定,为我们进行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提出了可靠的保证,但要正确展开美术衔接教学,还必须要有重点进行,决不能“套公式”似地课课必行。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将衔接教学的重点放在小学高段和初中一年级,而其他各年级的教学衔接则根据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各自特色,因地制宜,有目的地适当开展是切合实际的。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小学高段教材有明显的衔接教学的要求,注重教学衔接理所当然;中学一年级、特别是初中第一册所讲基本美术知识不多(只有“线条”和“设计中的基本形态”),难度相对较低,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重点解决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二,这两个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成人艺术观点和客观事物的影响,正处在“想象期”与“写实期”的过渡阶段,“真实”成了他(她)们评价和表现艺术的标准,那种仅以儿童超常的艺术表现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艺术求知欲,因而,在小学高段的美术教学中适当传授“美术基本知识”与中学的以“美术知识和设计创造”为主体的美术教学衔接是完全必要的,初中一册将衔接教学视为重点也是合理的。但由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目的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中小学衔接教学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以 “线条”教学为例,虽然中小学都是将其视为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作为要求,但教学的目标却相距甚远。小学侧重对“形”的直观认识教学,注重“线条”的排列、组合和纯真的夸张处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有关“线条”的基本知识衔接只能以渗透的方式进行。中学美术教育对“线条” 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线条”的装饰性,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流畅、变化的线条生动地表现物象、准确地表现物体的结构,正确理解“线条”这个艺术语言的内含,促进学生在掌握线条造形能力的同时建立线条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质的同时发展智力因素。由于中学教学要求的变化,特别是美术知识的理论化,增加了学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学习转变的难度,因此,教学就必须注意“线条”的知识性与直观的形象配合,有的放矢,把握好教学衔接的分寸,帮助学生跨越由“感性”到“理性”的障碍,迅速转入到以“美术基本知识”为主体的中学美术学习中来。
小学高段、中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变更、认识变化的不定时期,“成人化”是这个阶段学生的显著特征,那种“凭感觉审美”的儿童美术观正逐步被 “知识审美”的现实艺术观所取代,因而获取美术知识是他(她)的共同愿望。小学美术高段的教学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将美术知识贯穿到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美术基本知识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的“情、趣、美”上。中学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小学高段的衔接教学优势和学生“艺术求知”的需求,以教材为依据,以直观教学为手段,做好美术知识、艺术观点与学生的“情、趣、美”的教学衔接,让学生平稳过渡到运用美术知识去观察生活、感受自然、表现世界的美术学习中来。应当注意的是,中学美术教学不是专业的美术院校的艺术教学,面对这些“眼高手低”的学生,决不能艺术语言满堂灌、专业术语满天飞。特别是在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知识表现”替代“情感表现”的新阶段,更应注意艺术知识的通俗性、准确性、趣味性以及理论知识的直观性。
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由于改变了以“绘画技能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了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创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因而当今的美术课堂教学并非仅用技能完成,学生还必须运用智力来理解、掌握和实践美术知识,才能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的学习目的。也就是说,当今的中小美术教学不再仅仅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也无可争辩地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告诉我们,美术知识除了有非理性的艺术直观感受外,也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如构图学中的“构图原则”、“黄金比值”等,除了直观的审美情趣外,还有严谨的逻辑性。绘画空间表现中的“45度斜投影”表现法与立体几何的平面表示法如出一辙,“色彩知识”与光学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还有绘画中的“主题”、“素材”、“题材”等与文学的关系、作品内容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等都设及到了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这些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深刻地揭示了美术知识的广泛性和严密性,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术衔接教学应包括“艺术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衔接”。由于这种横向知识的衔接教学难度颇大,所以横向知识的衔接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较好,小学美术可以不讲或少讲(以适当渗透美术知识为主)。当然,美术课必须以美术知识教学为主体,与其它学科的衔接应恰到好处,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宣宾夺主”,改变了美术教学的宗旨。
美术教学衔接,是当今美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急待完善的教学新观念。可以深信,美术衔接教学的完善和成功,必将赢得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广阔空间,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