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阅读: 1627 时间: 2006-01-11 12:52:00 1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创新人才是社会的财富。面对21世纪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模式,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的思路无限开阔,行为非常多样,他们喜欢不受约束地思考和做事,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有着许多创新的倾向。以前,我们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强迫他们顺从成人的要求与管理要求,做事 "规模化"。结果,使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尝试和探索受到制止和呵斥,久而久之,幼儿的创新意识日益淡化,创新思维逐渐消失,创新品格迟迟不能养成,面对新的挑战常常思路单一。许多理论与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呢?下面我就谈一谈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美术教育价值就在于它引发了幼儿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这些东西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受益终身。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幼儿美术活动中创新意识。
    一、尊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和表达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也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有这样一个实例:教师请幼儿画自己,要求全班幼儿将镜头中的自己画出来。有一部分小朋友并未按要求作画,张艺小朋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穿高跟鞋,被时装包,烫长卷发的现代女郎;陈伟小朋友画了一双特大的运动鞋;阿果小朋友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小歌星,手拿话筒正在舞台上表演。当老师请小朋朋讲讲自己的画时,张艺笑眯眯的说:"这就是长大后的我。"陈伟得意地说:"今天我穿了一双新鞋。"并举起脚展示。阿果自豪的说:"这是大歌星阿果。"
    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这三张画一定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他们却是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情感的表露。教师可从画中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在用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所以适时地肯定和鼓励,是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得到满足。
    试想,如果教师坚持按准备的内容去做,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但机械和技能的训练,模仿也不是美术教育中的唯一教育方式。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画家,但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保护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好。
    二、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美感是主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场地,让幼儿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表现、表达美的方法。
    1、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区域环境
    由于幼儿特别乐于摆弄物品,因此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
    例如,教师发现小班幼儿有效注意时间短,粗大水笔的利用率极高,对在己有图形的色纸上进行添画、填画极为感兴趣。为此,教师就可以在区域环境中多准备此类物品,以满足幼儿的需求。
    又如采用讨论的方式,在大班布置 "我会¨¨¨"的墙饰专栏,记录幼儿学会某件事物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幼儿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绘画的技能;在环境中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及时发现同伴的进步,看到自己不断的进步而自豪,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激励着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文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是关键。
    教师可以和幼儿先共同讨论、决定区域的内容,让幼儿设想所需的材料然后通过幼儿自已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来获取材料。将材料的搜集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美术区的材料可以是一些绘画工具和纸张,也可以是一些幼儿喜欢的小物品,如:备色的羽毛、塑料小珠、小棍、石子、布片、糖纸等等。备异的物品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幼儿通过摆弄,能够引发幼儿获得与之相关的经验。如:石子用浆糊难以粘牢,碎布也可以做画等:材料的摆放要注意可视性、可触性和便利性,使幼儿能够随意去用和选择。如,采用透明盒或无盖篮来存放物品;材料的量要注意适时性、适当性和适宜性,废旧物品的数量可相对多些。
    三、幼儿美术创作中教师的指导
    1、大胆创新,开拓思路
    首先要帮助幼儿明确查的内涵,使幼儿有的放失地创新。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绘画作品中色彩的独特性、形状的差异性等方面,把 "创新"具体化、 明确化。如评价 “房屋”作品中,对奇异屋的设计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幼儿知道变动房屋的外形就是创新,并在画其他物品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孩子大胆表现,积极创造。
    2、角色互换,相互理解
    幼儿对图象的的理解都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感受相联系。教师在理解画意,耍善于以幼儿思维方式来理解。在下定论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解释。如 "我和弟弟、妹妹手牵手"活动,一个幼儿将自己和弟弟一起置身于一大块 "花布"中,后经幼儿解释,才知道那是一片画有木纹的地板。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
   创作离不开生活,过去我们大多采用 “灌输式”教学,这样往往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以幼儿为主体,大力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显示生活和自然事物,并通过记忆、想象与理解,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己摸索和发现创作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喜欢标新立异,几乎是每个幼儿的行为特征,但是这种行为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幼儿才不会担心因出错而受到批评职责,才会有别出心裁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画。虽然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画的不好,但是慢慢地发展自由表现的能力。于是,在活动中我不出示范例,仅示范一些基木和知识,放手让幼儿自己画,不用范画去限制幼儿。比如我在组织《游来游去的金鱼》时,我提前几天买了几条金鱼放到了自然角,小朋友见自然角有了新伙伴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带幼儿参观认识,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在绘画时,放手让孩子去画。结果,孩子们大胆进行创新,画出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并添画了许多相关景物,效果十分生动。
    4、作品展示,相互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学习借鉴的成分,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幼儿都有创新的愿望,也乐于在同伴面前显示才能,我们要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在每个活动结束时,把所有的幼儿的作品来进行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新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优点。最后评出最奇特的画,并让幼儿给大家讲述,他们不仅能很好地讲述自己的奇妙构思,特得到了同伴的认同。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激发与培养。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