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想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规定也充分表明了美育是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整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少这一个环节,教育就成为残缺的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重大的发展价植。而幼儿园美育活动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的教育。
那么,中美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 彩、各种美的事物。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各年龄段幼儿的色彩感知特征不尽相同。小班幼九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中班幼儿能认识紫、橙、黑、白等更多的颜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色系;大班幼儿颜色辨别能力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理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根据以上特点,采取措施培养幼儿的色彩审美素质。
(一)、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扩大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潮、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欣赏环境布置中的美丽色彩,也能使幼儿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如组织幼儿欣赏根据四季的变化创设的"春夏秋冬"的瓷砖画,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黄沙、秋天红叶飘飘、冬天自雪皑皑。引导幼儿观察各季节的色调倾向,让幼儿感受到利用色彩能够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对幼儿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也是必要的。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是水墨画,建筑物、民间艺术、西洋画等。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自石的《虾》等;建筑作品中如永乐富三清殿的璧画,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富装饰性,具有非凡的气魄;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功利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幼儿;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理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色彩表现力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焚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比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可让幼儿先比较鉴别,教师再加以评点,引导幼儿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引导幼儿欣赏,能提高幼儿鉴赏美的能力,为审美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继而创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
(二)、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在玩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趣味美术活动有银多形式,如吹画、染色、喷洒印画等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可以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小班的吹画活动是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花画纸上流散开来。教师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澜的图画,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基本色,辨别较多的色彩,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中班的染纸活动是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一个角蘸色,由于所用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如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色彩相互渗透,出现有趣的色调变化,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阔,继而认识调配色。同样扎染和蜡染是染布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扎染是将布打结后浸染颜色。蜡染是先在布上滴蜡烛油,再随意涂抹水彩色,最后盖上一层废布,用熨斗在花上煨烫,揭开废布后即可呈现画面。
大班的喷洒印画活动是先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 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阔颜色交替喷 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 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在趣味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过程,加深幼儿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通过涂色活动,逐步引导幼儿由随意涂色到搭配涂色,发展幼儿审美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应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如太阳一定是红的,鸡的羽毛一定是黄的等等。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也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太阳和公鸡,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有的幼儿讨厌某些事物,就常用暗色涂抹,教师应引导幼儿甩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将给予幼儿愉快的感受。指导幼儿涂色时,刚开始可一物体用一种颜色,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将每种物体翻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积累初浅的颜色经验。
中大班的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涂色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具有某种色彩倾向的主题画,如画"过新年"时,可让幼儿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形成暖调,突出渲染过年的热烈气氛。画"海底世界"时,可引导幼儿自选三种固定的颜色涂各种鱼的花纹,那么整个画面色调协调,能给人和谐的美感。同时教师要指导幼儿认识更多的颜色,能够说出名称,区别深浅色度。如让幼儿观察树叶的深浅之分,新长出的叶子是果黄色的,较老的叶子是鲜草绿的,老叶子是深绿色的,让幼儿用不同的颜色去表现叶片色彩的层次变化,有时为了突出某一形象,要用其它颜色作衬托。如教师可带幼儿观赏花园,感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效果,引导幼儿用大面积的绿色烘托小面积的鲜艳色块,让花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加突出。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幼儿运用三原色的对比色, 红绿、黄紫,蓝橙,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用协调、对比的搭配方法涂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鲜明、美丽。
重视幼儿期色彩感的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有利其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应用。诸如选择服饰,布置居室等等,同时为今后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
二、欣赏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幼儿欣赏美的特点的环镜布置以 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幼儿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绪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幼儿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北京故宫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庞大的建筑群也显示了整体的和谐,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例如:
(1)大与小对比。如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
置了两间火柴盒式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的特定用途外,在艺术上起着对天安门的烘托作用。
(2)高与低对比。为了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的回廓。高低对比可以使主要建筑物表现突出。
(3)宽与狭对比、明暗对比,繁与简对比、动与静对比、方与圆、曲与直的对比,以上所述对立因素的统一,造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三、从大自然入手,让幼儿接受对自然美的熏陶
自然美是一种未经人为加工的一种形式,其具有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的审美教育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大自然入手,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就是要让幼儿去主动接受对自然的美的熏陶"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极好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 的带幼火走进大自然,并积极引导幼儿不断积累审美方面的 感性经验,能帮助幼儿开拓视野、丰富认识,从而提高幼儿 对美的感受力。
大自然的美给幼儿的感受直观、具体、深刻。它能铭刻 在幼八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只有经常不断的让幼儿接触大自 然,才能激发幼儿欣赏自然景色的需要,才能不断的提高幼 儿对美的感受力。
美术教育在美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给孩子引向健康、 文明向上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