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园里春色满园——大余县池江中学“三分教育”简介
来源: 池江中学 作者: 谢树平
阅读: 5138 时间: 2007-04-28 04:51:00 1

 

大余县池江中学是一所镇中心初中,位于大余县池江镇中心,323国道旁,矗立于古下河畔,掩映于花草绿树之中。学校创办于一九七九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36人,教职工123人,校园占地面积81.8亩,校园内现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14206平方米

大余县于1994年实现了普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新生学业基础呈现明显的差异,如1995年新生在小学毕业会考的成绩,语数双科优秀率和双科总分60分以下的比例分别27.7%和13.1%。学生入学后,受应试教育困扰的初中教育,实行单一、陈旧、一刀切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个体差异更加趋于分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兴趣,导致初中辍学问题突出。作为当时的校长,现任大余县教育文化局的刘存鸣同志率先在全县实行了“三分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学校又继续完善并探索出了新的“三分”教育模式。

1995年开始,学校逐步摸索出“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流施教”的教育模式,“三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改革模式,以分类指导作为总的原则,以分层教学为突破口,以分流施教为辅助,构建素质教育“立交桥”。

一、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

1、编班分层教学。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基础不一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情况,按照新生学业基础、爱好、特长等进行分班。一层是将文化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编入普通班;一层是将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编入实验班。两者的比例为21左右。针对不同班级实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测评要求。普通班实施A类要求,即按义务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的较高要求进行教学和测评。实验班实行B类要求,即按教材、大纲和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和测评,对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难度较大的学科适当降低要求,放慢进度,放缓坡度,适当增加课时。这部分班授课模式与过去分好差班和快慢班有本质的区别。过去的好差班和快慢班是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生应试升学,淘汰大多数中、差生,现在的分层编班是为了照顾学业后进的学生,使其学有所得,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过去的差班是放羊式,放任不管,现在的实验班是配好配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爱和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使他们学得进,跟得上,有兴趣,有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为搞好分层编班,学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和家长放下包袱,减轻发理压力,给予配合和支持。

2、学科分层教学。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同一班级类型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仍然会出现学习成绩分化情况,英语、数学、物理较为明显。为此我们主要在这三门学科实施按分层异班授课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层次班级听课,并完成该层次的作业和接受测试,其它学科仍在原班级学习。这种有分有合,分合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有选择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

3、班内学科分层教学。同一班级同一学科内,对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拟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异步备课,异步授课,异步作业,着眼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兼顾两头,分层测试,作业测试均设基本必做题和选做题。

二、实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

学生进入初三年级,毕业去向分化明显。学校根据农村中学为高中输送高素质新生和为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采取“学业后进,职业先修”的办法,实施分流施教和“绿色证书”制度。学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运行机制。

1、初三分流运行机制。学校根据学生自愿,将准备升学的学生编入普通班,进一步学习初中文化知识,强化学生能力训练,将不打算升学的同学编成职业先修班,每年约100人左右,组织他们一方面学习农村常用的应用文、实用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要,开设金边瑞香栽培、脐橙栽培、农机维修、摩托车维修、电脑操作等实用技术培训,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选学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学生既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实习场地中训练技能技巧,两者的课时比约为11,为学生走上社会谋生作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2、“3X”运作机制。对所有毕业生,参加毕业考试后,学校规定必须参加农村技术培训,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时间为“X”,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确定课时,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几个月。

以上分流施教的两类学生,经考试、考核合格,发给文化红色证书(即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即专业合格证书)。

在初三年级实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过程中,学校努力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途径,集中表现在学生获得“绿色证书”上,使后进生充分体验学有所得的喜悦,坚定他们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决心,在校学生巩固率大大提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几年来,学校共举办职业先修班22个,培训毕业生1000余人,使毕业生人人都具备一技之长,并取得“绿色证书”。据不完全统计,有118人在家建起了果园,29人办起了农机或摩托车维修部,有236人利用自己所学的电脑知识,在广东等地进厂打工,有35个家庭被评为当地科技示范户!更令人欣喜的是,学校职业先修班在当地小有名气,甚至连一些社会青年也要求参加培训,如池江镇庄下村青年袁晓林,1996年参加了摩托车、农机修理班培训后,在圩镇上办起了农机修理部,年收入超10万元,为了感谢母校,他主动把自己的维修部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三分”教育的实施,让“人人进步”的口号成为现实。“三分”教育的突破口在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场以关注每个人成长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在池江中学拉开后,“分层教学”的教育模式,学校又探索出按学校要求分层、教师需求分层、学生愿望分层。例:有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在B层班中领先,而在A层班中又暂时落后,学生要求在A层班中试听一学期,一学期后根据其成绩和意愿再确定其在A层班还是B层班学习。如今A层班每班当中都有几个试听生;“分类指导”的教育模式,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与校外共建校园文明的单位:新城飞机站、池江派出所、池江同心脐橙场、赣良啤酒厂、池江个体协会、池江中学学生家长代表、池江镇政府、国家税务局池江分局、漂塘钨矿等;“分流施教”的教育模式,由原先培养学生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边瑞香、虎舌红等花卉载培技术和柑桔、脐橙果树载培技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流施教”的内容转向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工业技术,成为新时代的工业技术人员。学校采用多种的分流形式,拓宽施教内容。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把不打算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前分流到县职教中心、赣州育才技术学院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先修。由原来的“绿卡”职业培训证,上升到“红卡”专业技术合格上岗证,提升技术品位,拓宽就业渠道。五年来,学校通过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近三年,学校通过“分流施教”毕业的学生,据不完全的跟踪调查有56人获得了高级技术工职称,196人获得了中级技术工职称。2001年通过分流施教,学习电子专业技术的王启桥,现已就职上海某公司,月薪1500——2000元。2003年我校与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合办学,分流到职业教育中心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有126人,培训合格后全部安排就业。

五年来,学校“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流施教”办学模式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第一,“三分”办学模式的实践较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进,留得住,有效地控制了辍学率,巩固和提高了“普九”成果。学校辍学率控制到了0.7%

第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教学质量。1997年至2004年,学校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的奖励有39人次,获省级奖励有12人次,获市、县级的奖励有262人次,近几年来,学校中招考试成绩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升入重点中学的绝对人数连续四年居全县第一,近几年来,学校在全县中学生动会、篮球赛、文艺汇演中也频频夺金摘银。

第三,“分流施教”,为学生走向社会、发家致富培养了一技之长,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校近几年来共举办职业先修班25个,培训毕业生1200余人,使毕业生人人都具备一技之长。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25人在家建起了果园,39人办起了农机或摩托车维修部,有336有利用自己所学的电脑知识,在广东等地进厂打工,有37人的家庭被评为当地科技示范户!更令人欣喜的是,池江中学职业先修班在当地小有名气,甚至连一些社会青年也要求参加培训。

第四,2001年省教育厅把池江中学定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江西省中小学农村初中分层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近五年来,学校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党委、政府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江西中小学‘农村初中分层教育’课题研究基地”,“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文明校园”,“赣州市示范学校”,“大余县文明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大余县教学质量管理(A)层)先进单位”。

成绩谱写历史,奋斗开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新的发展,池中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思想、新的教育理念下,灵活“三分”教育模式,开创新的道路。当然,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流施教”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问题。为统一思想,端正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学校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必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使学生家长紧密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领导、教师利用节假日组成22个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改革措施,得到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办学条件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的校舍,要提供足够的各种活动课教室,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要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不具备条件时先与职业技术学校或与当地的厂矿、企业、农场、个体工商户、技术修理部等挂钩,解决实习基地问题。几年来,学校共建立花卉种植基地2.08亩、果树栽培基地5.2亩、一个摩托车修理门市部、一个农机维修车间、一间计算机教室,有18台计算机。三是教材问题。学校采取几种途径解决:一是用市局编印的职业技术培训资料,作为基本教材,二是选购职业中学专业课教材,三是教师自编了电脑入门、瑞香栽培、摩托车修理等讲义,初步形成了学校实施分流教育的地方教材框架。四是师资问题。几年来学校挑选了2名有技术专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学校任教,选送了1名教师到职业培训部门进行培训,现有4名专职教师担任专业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平时还根据需要聘请职校专业教师或社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上课,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个教师在两三年内都要学习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技能,能开设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课。

五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池江中学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学校开发的以《感悟人生真谛,抒写真心格言》的校本课程,开展的“亲近生活,热爱家乡,敬畏生命”、“二十年后再回到母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教师教育的方法,重视学生学得如何,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在新时期、新理念、新市场、新发展、新机遇的挑战中, “池中人”有信心让课改园里更加春色满园,硕果累累!

 

本文在200612月江西省选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经验、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