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人们总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还有人把教师的教学看作是一桶水(教师)向杯子(学生)里倒水,这都反映了教师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知识(水)倒给学生,而不管学生要不要,我想这大概就是以前那种所谓的传统教学吧。这种方法曾经被广泛的使用,起过很大作用,但现在用新课程理念来看就不那么适合了。首先这些杯子是否要水是个问题;第二就算杯子要水还要看倒水人的技巧,假若水倒在外面了那就等于零,辛苦是白搭了不说,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再说这些学生成长起来后要让他们超过前辈是比较困难的,这种情况可有不少事实来说明:就拿一些平时训练有素的的运动员来说,在大比赛中如碰到教练没讲过的或是平时训练中没接触过的情况就会难以应付,总用眼去看教练,自己不知怎么办,有时便输了比赛,很可惜。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已经不大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了,在老方法教育下人的创新力、随机应变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这也可以从我国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来:我们学生动脑子很行,可动手能力、灵活性却不是很行。因而这种方法需要改革,哪如何改革呢?
我想这就要让以前除了倒水给杯子外,还要让杯子主动来桶里要水,这样效果会更好些。因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比较开放的,就拿历史课来说,在以前学生能看到听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甚至是可怜的。教师上课用传统的讲述法效果是不错的,且能吸引学生。但现在不少学生的见闻在部分方面已经超过教师,上课如还用那老方法显然对学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而且教师讲时学生如听过还可能插嘴来表现自己,你如不给其机会效果反而不理想,有些学生还会为这和你堵气。所以现在课堂教学要开放些,关键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把握好开放的“度”,那怎样做较好呢?
一、历史课中教育内容可以开放些。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急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新知与日俱增,学习内容应有取有舍,及时进行调整补充,面向未来;同时还要有面向实际、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给教师学生更大的空间。如在以前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有差距时,教师一般是不认同的,而现在教师都是尽可能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多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学生如碰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就不会手足无措了,能力显然是提高了。
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开放些。上课要打破以前那样用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一般化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答案,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学习的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东西。在开放的格局中以前那种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争论、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从中得到训练和加强。如在讲我国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时,我就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让学生来讲当时印字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还适当组织学生讨论来了解。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就获得了知识,后来我又专门用一节课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小印章,体验一下创作的经历,可以说这样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在动手过程中又学生到了新的知识。我记得当时就有学生问:说印章上要写反字,怎么才能写得好看呢?当时我并没有包办,而是启发其他学生一起来想一想,结果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讲可以先写在纸上,颜色涂深些,再盖在印上用手按几下就行了。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使得其他学生也来劲了,又有学生讲可以对着镜子来写,我说这也不错,大家回去可以试一下。就这样教师成了指导者,比以前轻松了,学生也主动参与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历史教学中教育空间可以开放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可以打破限于学校,限于教室的教育空间,课堂可以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有条件还可以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而且教育空间的开放还有益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胸襟。比如说在讲中国现代史时,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很多东西并没经历过,说起来没深度。而不少学生的祖辈大多经历过,我这时就鼓励学生有兴趣的回家后可以问问自己爷爷一辈的人,还让学生回校后在课堂上讲,这样学生自己知道的多了,其他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而且还锻炼了口才,这又是一件好事。当然有历史资源的地方可以好好利用,如我们丹阳有齐梁石刻、季子庙等,有机会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效果应该不错。其次还可利用报刊网络,但要引导好,最好是在学校里面。如两年前的《杨子晚报》、《新民晚报》就介绍过中国“两弹一星”的情况,当时我讲到这儿时就介绍学生去看或直接给学生找来传看,现在就可以利用网络了,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不再局限于书本了,视野大大拓宽了,这不是更好吗?
从上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用较开放的教学行为来教学的话比传统教育方法优势明显。首先它调动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同时它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提高学生兴趣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再说教师在教学中比以前轻松了,学生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一举两得;最后它关键是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这对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是有帮助的,正符合我们现在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然事情不可能是绝对的,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去追求开放,这并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方法并不是不好,否则我们以前就不可能培养许多优秀儿女,在上课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结合多方面优势,发挥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