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作者: 樊小如
阅读: 3114 时间: 2004-11-23 23:50:00 1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现代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发明、创造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柳斌同志指出:“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四化建设和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需要。”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很早就有“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思维的体操”之说,因此,数学教学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素质教育的主要使命,这是数学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五点思考:

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学校教育,教师为本,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1、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重塑自己的人格形象,为人师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崇高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

2、提高业务素质

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此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同时要熟悉教学大纲,要研究大纲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教育目的,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层次要求。熟悉教材,应熟悉其知识体系,重点、难点的分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题、习题的作用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等,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中,要注意和小学学过的四边形知识相衔接,不仅要熟知四边形有关部分的概念、定义、定理、重点、难点,熟知一般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熟知四边形与直线型部分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寻求“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知识衔接点。

二、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从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围绕“分数”转,一切为升学服务,课上搞“满堂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后搞“题海战”,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必然的产物,殊不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投身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解决客观实际中所遇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所发明、创造,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这一目标的实施,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应博采众长,如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三结合的教学法,以及“启发式”、“发现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点尝试:例如在教“直角三角形”这一课题时,可创设情景,问学生:“你知道南通的狼山有多高?电视塔有多高?你会测量吗?”例如在讲圆的定义前,可以问学生:“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制成圆的?制成三角形或四边形行不行?圆形的车轮有何特点?”这一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一结论已形成了思维不可避免的产物。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事物创设情景,通过师生双向信息同步交流,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可由学生在计算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寻求添加辅助线的规律,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行课堂教学民主化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教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设计问题(避免一般问题)激发思维。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激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形成的结果。(2)展开讨论,交流信息。当问题提出后,教师不应喋喋不休地讲解,不应匆匆忙忙地“揭谜”,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之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相互纠正。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解惑、释疑,并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行课堂教学民主化。

四、突出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九年制义务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学知识教学”,应理解为“数学思想教学”、“数学方法教育”、“思维品质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通过数学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比如在确定一元二次方程或二次函数解析式中待定字母的取值时,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利用教材中的习题:

分解下列因式:

教师可设计以下题目:分解下列因式:

1

2

3

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等式训练,向学生展示化归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化归意识。进而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换元法、配方法等教学方法都成为化归的手段。关于绝对值的运算,含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如果我们注意站在分类思想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一根主线,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人人成功,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人人成功的保障条件,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对学生“一刀切”、“一锅煮”势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抑制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基础,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指导、分层作业。采取培优、补差、提中的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数学教学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