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外语开放教学模式课题实施方案
阅读: 2973 时间: 2005-11-30 18:02:00 1


 

秦玮  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

一、方案的制定:
 根据2002年11月17日全国电教协会年会及总课题组开题大会的精神,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充分论证,在课题实施计划的基础上,结合近期进行的学情调查结果,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
本课题的实施将在前期的理论探索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网络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学手段的创新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中心,探索“校校通”条件下网络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网络课堂开放教学模式:
 探索和实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
 (1)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兴趣持久的方法与途径。
 (2)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扩大师生课堂交互的范围、时间。
 (3)探究实现对每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环节。
 (4)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师生、生生网络交流的平台——网络课题实验网站:
  探索与实践以网站为基地,实现师生交流的开放。
 (1)将课堂教与学延伸到课外的探索。
 (2)构建虚拟语言环境的平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网络课堂教学的软件环境——网络教学软件:
 运用网络技术,创设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情境,希望能达到:
 (1)导入新课情境的开放。
 (2)自选式学习过程的时间控制方式。
 (3)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相关知识的能力,渗透网络和语言的工
       具作用。
4、网络开放评价体系:
 实践以多角度、多层面、多媒介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素质发展和学习能力。
 (1)网络自评、互评体系。
 (2)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开放评估。
三、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
 (1)学生网络学情调研:
分学年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上网条件、上网内容、网络运用能力、网络心理等进行调查(已完成对2001年初一、2002年初一、初二年级的调查工作)。通过发放调查表方式,辅以部分走访、座谈等方式对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做详尽的了解和分析,为课题实验班的建立与整合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环节将于2003年10月底提交总课题组一份《中学生网络应用状况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分析报告》(负责人:秦玮)。
 (2)网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定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改善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目标,根据网络教室的特点,从学生心理发展出发,以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支配权,构建适合中学生网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后,自由点播新课引入场景,激发兴趣
        点。
 第二步:教师讲解本节课知识要点。
 第三步: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操练。
 第四步: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学生自行操练、人机交互操练、网上
        互相练习;教师对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打开自我
        检测系统;
 第五步:未提前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统一检测,将检测结果进入数
        据库。
 第六步:课后,教师对仍未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本阶段将在此思路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学情调查,在初一、初二选择条件较好的班级进行尝试性教学。步骤如下:
1、课题组英语教师按要求写出中学英语各种典型课型的网络课件脚本、教案、学案,课题组研讨通过后,由课题组制作人员配合制作课件。
2、实施试验课的教学,每节课将组织不同班级进行三次观摩教学,分别由课题组全体教师;本校教师;聘请外校教改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各级教研员论证、指导,提出书面指导意见;并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普及性调查。
3、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各次试验课进行调整、改进,最终确定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环节自2002年11月起,约每月完成一节课的定型,并于2003年9月前提交总课题组5节典型课的VCD光盘(负责人:汪庆霖)。
 (3)课题实验网站开通运行:
   以校园网服务器为依托,建立课题的师生课外交互平台——实验网站。
拟含内容有:1、本周课堂学习内容回顾、知识扩展、互联网相关资源链接。
            2、下周学习内容提要、学习目标、自学辅导。
            3、互动交流社区:
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诊断和咨询)
课外阅读(师生互相推荐英语报刊、文章、语音和影像)
写作园地(开展征文、讲评等活动)
取长补短(教师为学生答疑或学生互相解答问题)
聊天室
语音聊天室
我的成绩(互动式综合评价)。
4、Emial地址列表(试验班学生、课题组教师、其它教师及外校、外地教师电邮地址)(希望总课题组能提供部分安全的境外学生电邮地址)。
  网站拟于2003年2月开通,先使用内部IP地址对校内学生试运行,完成调试后于2003年9月使用外部IP地址对学生、教师和外校、外地特邀教师开放(负责人:章其发)。
2、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根据2003年初一新生入学前网络学情调查,挑选各层次学生建立本课题试验班。(网络应用能力良、中、差各占40%、45%、15%;学习成绩优、良、中、差各占25%,共50人左右)
(1)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已定型的网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组织课题组教师,完成初一、初二英语课件脚本、教案、学案及网络课件的制作。并由课题组杨桦老师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跟踪等工作。(负责人:杨桦)
(2)网络交流的实践:学生在课外实名或匿名登录课题实验网站进行选择浏览、进入BBS或聊天室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通过广泛的、多层面的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体验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直至跨国界,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在广泛交友的同时渗透网络和英语的工具功能。(负责人:章其发)
(3)开放评价体系的实践:运用网络建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使体系对教学环节中的各方全面开放。
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包括:课堂检测成绩(数据库提供)+登陆课题实验网站积分(数据库提供)+学生自评+考试成绩。(负责人:秦玮)
3、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5月):
(1)试验班学生发展状况综合评估:自2004年2月起,对试验班学生逐人进行课题实验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习兴趣维持度、学习目标明确度、学习习惯养成度、网络学习能力、网络交际能力、语言工具熟练程度、网络安全违规等基本方面,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应试能力等其它方面。然后分类型写出书面评估报告并附典型学生的个体评估提交总课题组(负责人:杨桦)。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得失的论证与总结:继续网络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对该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学生能力培养、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得失情况进行研讨总结,并形成一份书面总结报告提交总课题组(负责人:方庆)。
(3)课题总结报告书:将本课题研究过程的记录、文档、总结报告、影像资料、课件资料、网站运行记录等以及课题组教师对课题成果自评、课题总结报告汇编成书提交总课题组(负责人:秦玮)。

全部研究计划用时近三年,但由于试验班教学未完成一个轮回(三年),可能难以得出较完整的学生发展状况评估结果。因此,在课题实施的第三年,课题组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研究成果申请延期。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外语开放教学模式》
课题组                             
2002年12月                         

 

 

 

 

 

 

 

 

 

附:
课题研究计划表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