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因斯坦的《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
上海市华东师大资环院 王荣华
众所周知,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令世界为之惊叹,任何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经纬度和高度)加一个时间坐标表示出来,时间和空间不再如牛顿般独立对待。由此而引申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把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广义相对论则把质能和时空联系起来。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导师和领袖,他的两大发现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以科学的思维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规律,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同时给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目前社会发展的意义就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全人类生产力的解放,人们的自由平等。
两位著名科学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思考都是大尺度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或者说时空两者根本就是不可分的。爱因斯坦的文章《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以同样科学的思维审视和肯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奴役人的制度弊端。其中有:“我认为,摧残人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罪恶,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深受其害,它以夸张的姿态教学生去竞争,训练他们崇尚物欲的成功,而这些都当作为学生未来生涯作准备。”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我想说的是,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就了很多竞争中的佼佼者,培养了他们大胆冒险的精神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教会了他们掠夺,如果我们把眼光指向国内的某些教育的话,同样也存在比较多的弊端,这种弊端和西方的教育不同,当然造就的人的思维和表象也不同,产生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多数孩子会被家长和老师无形的培养成乖巧、听话的类型,因而一方面从道德上继承了古老东方文明大国的风范,同时也是这种东西阻碍了冒险和大胆因素的发展,当然不主张放肆的大胆,那种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一个新生儿的大脑是一张空白光盘的话,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生活环境都会在这张盘上刻下具体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造就人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没有经过像西方国家普遍走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目前中国的某些教育中渗透着一定封建主义的东西,资本主义的东西,各有精华和糟粕,主体教育方向是社会主义的,但是这种教育的渗透需要时间,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去完善。
有些电影往往反映一种理想化的教育,《音乐之声》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小女儿排队时总是排在边上,她就很不乐意,一天她问爸爸:“为什么我总是排在最后呢?”,爸爸的回答是:“因为你是最重要的。”同样的问题拿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就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最小,你最矮。”或者是”你小孩子家别问这么多,站好了!”两种回答显然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童年阶段无论是遭受父母还是小学教师的不合理教育方式否定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同时可能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可以伴随着他甚至影响着他的一生,出现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一致的状况,也就是行为退化。这种人会借伪装、寄生来维持自己的精神生活。物竞天择,人的思维和精神生活也需要遵守这一规律。
如果说每个人从心理上都有一个个人空间的话,那么每个人的空间是不同的,比如两个人谈话,一个人总是表现为乐此不疲地谈论自己,这样的人个人空间较小,他需要不断的去占用别人的空间,相反,一个人总是喜欢倾听别人的谈话,这样的人的个人空间是比较大的。所以说现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不提倡教师课堂包办,讲满堂,那就是得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
个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年青人会比较张扬,年龄大点的就会比较稳重,问题是我们在教授孩子谦虚谨慎、求实创新的同时,可以考虑在一定的范围或度内给予他们张扬的肯定,如果我们没有及时的给予肯定,孩子就会丧失信心,如果是否定的,我们没有及时的以身示范也可能会让他们背离正确的轨道。
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两种社会状态是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这两种状态也是生产力水平对立的,即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和生产力极其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存在阶级压迫即少部分掌握着生产资料的奴隶主,地主,资产阶级压迫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社会。每种社会制度烙在不同阶层人们大脑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人们生存的价值观就不同。阶级社会讲求的主体是一种官僚,拜金,小资等等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观,正向爱因斯坦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他们不自觉地做了利己主义的俘虏,他们感到不安全,孤独,生活中失去了天真,朴实,单纯和快乐。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广大劳动人民代表着勤劳朴实的无产阶级,以劳动创造财富,以勤奋填充生活,以助人为己乐,真正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这种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比较健康的价值观,任何偏离这种价值观都会给人带来郁闷和痛苦。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所以从小给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价值观,后天的生活中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错误的价值观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我,痛苦、郁闷但是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真正的自信,因为他的生活环境给他套上的锁夹住了他的思维,根深蒂固,要冲破这种东西太难,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天环境的改变,需要鼓励和爱护。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出许多高分的学生,而是应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方向,真正的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出孩子的内在潜质,使他们愿意也有条件展示自己的能力,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