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范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校长王格现
王格现,男,44岁,范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校长——一名只有一只手臂的残疾教师。20年来,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从一名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范县先进人物、濮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濮阳市优秀教师、濮阳市劳动模范、濮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濮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自强模范、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一名农村残疾教师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走近王格现,我们发现了一个农村教师心系教育、矢志不渝的不凡征程。
人生是天,我要用独臂承担
1967年,王格现出生在范县白衣阁乡甜水井村。如此诗意的地名给人无尽的美好遐想,却没有给王格现诗意的人生起点。相反,一开始,他就注定比别人欠缺很多,因为他一出生就只有一只右臂,先天性左臂残缺。身体的残缺,并没有给王格现带来意志的消沉。相反,生性要强的他以坚定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初中的学业,顺利考上了高中。高中三年,他品学兼优,毕业时被评为全校唯一的市级三好学生。
咸菜馒头苦日子,王格现熬过来了,身体也熬坏了。高三下学期,就在迎接高考的当口,王格现患上了肠胃炎,天天吃药却无济于事。高考结束,王格现落榜,大学之门无情地关闭了。没有学上,性格坚毅的王格现开始寻找其他出路,但有一个念头:我不是一个废人。
从1988年开始,王格现到水泥厂做过过磅员,在砖窑厂制过砖坯,参加过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班。但是这一切都随着1990年初的旧病复发而结束。那一次,他病了半年,瘦得皮包骨头,对他失去信心的父亲说啥也不让他再画画了。生病期间,他发现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把他们召集起来义务辅导。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前奏。
命运的河流总是在最狭窄处转弯。1990年秋天,村小学一位女教师要休一个月的产假,需要找一个代课老师,村里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高中毕业在家“教”孩子的王格现。王格现满口答应。他很珍惜这个登上真正讲台的机会,上起课来倾情投入,和孩子们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教学成绩也日渐提高。他骤然觉得,这样的生命真有意义!
事业是天,我要用全力支撑 一个月的“孩子王”生活结束了,时任校长的陈培荣舍不得让认真、负责又有爱心的王格现走,和村委会协商,以每年1000斤小麦的报酬聘他继续做村小的老师。村民田来昌回忆:“一年后,格现教的班在毕业考试中,数学取得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村里的群众和村干部都很认可他。” 然而,王格现毕竟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他总觉得有很多困惑。之后,他先后到范县教师进修学校、聊城师院中文系函授班学习,业务水平明显提升。正如他说的那样 “瘪了口袋,富了脑袋”。 1991年秋,王格现被聘任到西李庄小学任教。1993年,当时的镇联校领导评价他工作踏实、责任心强、肯吃苦,就破例提拔代课身份的王格现担任西李庄小学的校长。“教课还行,这么年轻管理学校能行吗?”面对村民的疑惑,王格现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学生教好,把学校管理好,让家长放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西李庄小学虽说是城关镇的学校,但地处豫鲁两省四乡交界的偏僻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条件艰苦,尤其是学校四周没有好路,干旱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阴雨天泥泞难行。当时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校舍破旧不堪,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尽快改变学校落后面貌,让父老乡亲放心?他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两步走的学校发展规划。第一步抓质量赢声誉。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并吃住在校,以校为家。每年都主动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课,数学成绩一直在全镇遥遥领先。自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课以来,王格现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多次名列全镇第一。1996年,县一中准备在全县招收200名学生,王格现班里有23名学生,多数不敢报名。后来,他给5名学生交了报名费,鼓励他们参加考试。结果,这5名学生全被录取了,村里人别提多高兴了!1998年,接着他又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建设新学校。西李庄村是个穷村子,又没有副业,建校资金全部需群众集资,这在20世纪90年代谈何容易!为改变学校面貌,他几乎磨破嘴,跑断腿,并且带头捐款,终于感动了村民,大家踊跃集资。1998年,一个崭新的西李庄小学终于建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