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标进入课堂教学实践,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变“学适应于教”为“教服务于学”,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转变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要使数学教学方式得以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遵循的一条根本规律,也是科学教学首先要确立的基本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认为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内化的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作为主体,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才能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系统。为此,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变重视 现成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学习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树立师生共同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发者、创造者、实施者和实施主体的教学意识,使课堂各环节都能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形成一种民主化的现代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应该多留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亲身经历构建数学知识的 过程。
二、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或结论,而应尽可能相信学生,不要“包办”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 条件,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推理、归纳中理解到一个数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体验到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这才 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关注课堂的民主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构建民主、和谐、宽松、自主的师生关系,与孩子们共同建设师生之间的“绿色环 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敢于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热爱、信 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说、乐问,当学生的说法明显不对或不完 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勇气,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并且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正是在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学生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接受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才敢大胆表现自己,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的时间与空间,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背景、知识基础、 生活经验、个性品质等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并尊重各种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 允许他们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标志,是现实因 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平台。
正是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才使教学显得丰富和生动,学生也才在这种多元差异、丰富和生动中,张扬了个性,得到了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树立起教学的个性差异观念,坚决克服传统教学不顾实际、“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观察视角操作策略去进行探索,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结果,从而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 关注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活动为学生架设一条与实现生活发生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纽带,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 力,才能使学生切身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的概念,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 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的现实世界,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实问题情境。
六、 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
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课堂,由于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创造的课程已根本不可能与教师原有设计完全吻合,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 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里程。教师要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着眼与动态生成的观 点,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的“计划”课堂,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做 出富有创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