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角色上与新课程俱进,而在教学技能上也应与新课程同行。不但要继承发展传统的一些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及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一、对课程结构的整合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分科实施”的做法,从课程的类别上进行了同类合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艺术课程”等,从课程的形态上增设了“研究性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强调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这些都要求教师学会统筹运作,有机整合。
1. 对综合性课程的整合。综合性课程是多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综合性课程的相关知识,如在艺术课《庆丰年》里,它涉及了语文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体育知识。它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都能准确地展现给学生,并要使这些知识为一个主题服务,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它超出了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教学技能。因而,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向课程学习,精研细读,领其要旨,抓住实质。另外要向学生学习,开发利用好学生这一资源,做到各科内容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
2. 对课程结构的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它们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国家级课程是代表国家的意志,行使的是国家的权力,表达的是整体的要求,它是三级课程中的主课程;地方课程代表的是这个地区的教育特色,它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它回应的是这个地区人才发展建设的要求,它是三级课程中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特点,着眼于人才特长,它是三级课程中最具典型课程。如何将三级课程协调一致,有序进行,这又是新课程观下教师急需提高的一种能力——整合能力,即根据三级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组织实施,进行统整。
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新课程观下的课程资源可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表现形式上可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从构成上看可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这些都应把握其特征以便于开发和利用。
1. 素材资源。素材资源包括知识的、技能的、经验的、活动的、方式方法的、情感态度的,它们各自都构成了开发和可利用的资源。
2. 条件资源。条件资源可概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施和环境,它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3. 隐性资源。这类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班级氛围等,它是通过隐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是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现的。
4. 显性资源。是指学校正规的学术性课程和计划内的活动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这类课程主要是以知识获得技能形成为主进行的。
三、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
我们在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应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学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的一种渴望,因而要做到:
1. 要发展传统的教学技能。传统的教学技能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承、保持和发扬。但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怎样将传统的教学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是当前众多教师直面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既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技能守缺抱残,又不可以用所谓的现代教学技术画蛇添足,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探索最佳的结合点,把传统教学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
2. 要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这是现代教师的标志,也是教育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它将深化教育的改革,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新的物质基础。现代教学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育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正像《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挖掘“工具”的潜能,更好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