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行动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哲学思考
福建省建瓯实小:曹建忠校长
[摘要]:探索德育的实效性,要立足“常”,赋予传统德育新内涵;关注“变”,融入创新德育新资源;注重“实”,增强德育长效性。
[关键词]:体验 内涵 资源 实效
引子:
我们思考的不仅是小学德育缺了什么,而是中国缺什么样的德育?
我们探索的不仅是社会能为学校教育做点什么,而是教育能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德育操作层面上的创新,而是德育怎样才能润物无声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现状透视,引发思考。
纵观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多端性,体现在无度、低效或高八度、低八度的教育,①、老师层面:德育目标过高、过大、过全、过泛、过空。②、学生层面:递反心理、双重人格、言行分离、学风浮夸。③、运作层面:社会与学校的反差;家庭与学校的脱节(形式上的互动,无实质上的突破);法律与实践的矛盾(以法治校与以德育人的关系难以达到和谐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理念多于行动,检查多于调研);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如何在传承中求发展);目的与手段的无奈(目标的多元与育人方法的科学性如何把握);教育与教学的对立(重智轻德,分数至上);德育与人情的较量(缺少健康的育人大环境);认可与评价的失衡(如何把握标准与多元的关系)。
行动德育应植根于火热的现实中,学生个体精神的升华,主体的自我完善,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使道德准则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为此,应凸显学生在行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而“行动德育”的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个体精神的升华,促进生命主体的自我完善,在这过程中不是靠外力来限制,防范学生的意志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让他们在参予与体验中,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认可同,自我内化,最终,使道德准则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为此,要从以下方面的思考去构建:
① 把准学生道德心理的运行轨道。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的识记、模仿和训练,它们强调道德的外部环境的的制约作用,注重他律,对于培养学生在某一静态时空条件下的良好品德的表现有一定作用,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独地进行灌输,易使他们对新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并产生道德逆反心理,故尔,行动教育要适应学生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② 探索学生品质规律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一个“求真、立善、寻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力求人石头里看的风景,在沙子里发现灵魂,如果德育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就能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律品质便得以培养与生成,进而防止“双面人格”的形成。
③ 触动学生内在潜能的勃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在悄然发生质变,他们逐步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在这种时期,教师如能科学引导学生从发展角度,道德的视角去科学定位,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塑造自我便能推动他们的自我道德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自由乃是人类的最大财富”假如一个人有值得引以为荣的话,就在于他是一个目标坚定的人,精神勇毅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可见,行动德育要让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就要把握好“三个维度”:①注重育方法的科学性;②凸显育人内容的时代性;③张扬生命个体的主动性;④思考育人过程的反复性;⑤实现育人目标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要对德育的环境、管理、内容、心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教育内容上,改革德育课程,形成系列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对学校德育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整合反映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地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校德育体系,在教育方法上,寓教于乐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新时代为德育注入新内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对学生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什么有些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上搞得热火潮天,但长效性不强,这是对德育课程化的思考不足。德育课程不仅包括品德与生活,还应把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社会活动、主体队会纳入其中,力求德育的“三化”,课程化、社会化、生活化,真正让学校回归社区,让德育真正回归校园!
二、行动德育、理性创新。
行动德育 以体验替代“口头教育”
在新时期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不是废虚中的重建,而是摒弃那些“空头说教”的“言语德育”,应呼唤“人文德育,行动德育”,并且要凸显其实践性,体验性和养成性,为此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明确今天的教育是培养为谁所用的人,②怎样培养人;③培养怎样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三个突围:
1. 从“应付检查”突击性的德育中突围出来。
目前,由于某些体制还未得以完善,因此,各式各样的突击性检查颇多,严重冲击着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突击性德育,追求的只是“短视效益”,而真正的德育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探求的是润物无声之效。
与其苍白说教,不如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体验……学校立足现实,推进“五手”工程(小手拉大手,公德进万家;大手牵小手,师德暖童心,利用十二个德育之地,整合育人之源;城乡手拉手,爱心进农家;生生手拉手,互助共勉同进步;民族手拉手,万里架新桥,爱心撒西藏)。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点亮“十颗心”,敬献“十份礼”(成长礼、劝丑礼、孝敬礼……)抓天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开展相关活动,如春节,开展“不收压岁钱,请送好书报”调查活动;如雷锋纪念日,开展“接过雷锋的枪,走好人生第一步”活动;清明节,开展“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活动;“植树节”,开展“假日护绿雏鹰小队在行动”活动;“三八节”,开展“特别爱献给敬爱的妈妈”、“给妈妈洗一次脚”。此外“情系奥运”,“腾飞吧,中华大游园”“戴圣洁红领巾,做城信小市民”“小主人与大改革”“情系抗击非典第一线,小小纸鹤表真情”……活动都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接受教育。
德育活动细胞在班级队,班主任、辅导员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如诚信教育,以“与诚信同行,做阳光少年”为主题,开展“金苹果诚信之星和诚信班级”争先创优活动;友善教育,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主题。按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循序渐进,提升教育内涵:“心中有他人→帮助他人→助人为乐”,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此外,作为“潜在课程”的班级育人环境,要着力于硬、软环境的整体优化,狠抓班级文化建设,让每块班刊都成为“无声的老师”、育人的“好助手”。并将“思想——品质——行为——习惯——人格——命运”形成一体,实现“以美辅德,以美导真,以美激情,以美熏陶,以美导行“的育人目标,美的陶冶、情的感召、理的启迪为开展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民主的”隐性教育环境“。
在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评比中,引导师生把它当作是一项教育活动,提出了“让金苹果变得更加可爱”,文明评比力求一步到位,实行班级轮值制,运用量化考核指标,每周评出“金苹果优胜班级”,并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进行表彰,收到极佳的育人效果,有些学生日记中写道:“金苹果,银苹果,都是我们的开心果……”。
2.要从“重智轻德”中突围出来,归正教育的本原。
目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挤占了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学生负担减不下来,素质教育就搞不上去,德育工作就难落实。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国历来比较重视“德”。《三字经》里就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但现在,不少学校还是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不看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看学校培养出了多少“尖子生”,不看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只看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和记牢了多少知识,学习成绩如何。这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代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阻碍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全的人是没办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如果从小没有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心中没有别人、没有集体、没有国家、没有我们党、没有人民,这是道德上的残缺,爱国要从身边入手引领学生从爱校、爱少先队、爱乡做起。要强调德育的内化过程,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从“重分轻能”中突围出来,必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长期以来,我们步入一个误区:注重“育分”、忽视“育人”,盲目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种以“育分”为目标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就在于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考试科目为准)、教学形式简单化(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目的片面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培养目标唯一化(以升学为目标)。这种以“育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不够、分数很高而创新精神不强、课业成绩好而思想道德素质有缺陷的现象,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