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阅读: 2653 时间: 2014-09-20 10:26:00 1
    面对信息技术涌袭而来的今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少年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作为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导师,我们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的需要。使教育工作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正确引导青少年,使其健康地成长。

    从生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稳定者;社会学角度即表明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结束于独立应付社会问题;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儿童“心理墙”向成年“心理墙”的过渡,是一种质的过渡,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心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

    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满了矛盾动荡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又如霍尔所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

    青少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特点一: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特点二:认知旺盛。有直观的形象思维,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不断增强,具有记忆好、求知欲强,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快,富于想象;特点三: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青春期的发育不成熟,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郁过程的强弱与不平衡。往往表现为青年人易动感情、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特点四:性机能开始成熟;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开始出现朦胧的性欲望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体验。出现对异性向往同时又表现对异性交往既敏感,又惊惧、既好奇,又羞怯,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征。同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反抗期。反抗期的主要表现: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体成长、生理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社会因素方面:对独立自主人格的追求。面对青少年的这个反抗期,我们该多给予帮助和引导,助青少年渡过这一反抗期。除了父母亲的理解和正确对待:转变观念;改变儿童观和教育观;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尊重儿童的自主权。引导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变化过程;树立榜样和楷模;组织自主性活动;培养责任感之外,作为老师,更多是结合家长和青少年自身的不同差异进行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就学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进行交心的沟通和给予正确的引导。

    青少年时期,已经不再像小孩子一样了,有什么心理话都会和自己的父母或者最亲密的人说。而且都愿意把更多的事情和秘密放在自己的心里,或者和自己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同学或者伙伴交流。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有时候甚至有较强的独立倾向。这是很正常的。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开始注重别人的看法了,追求享受夸奖,而往往在这个时期承受能力也是比较差的。更在这个时期,表现起了一部分的封闭性,与父母交流开始有些障碍了,而与同伴之间却有共同的语言,在同伴之间形成了开放的这一特性。所以对于教师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上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朋友圈子。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将长达一生。家庭环境的好坏,给青少年的身心的发展的良好与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父母亲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给自己的孩子成长。学校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第二个环境。学校知识的传授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的发展,正确的学校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甘露滋润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教师必须深刻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引导,加强沟通教育。沟通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独立生活时能尽快适应环境、避免滋生孤独感打下基础。同时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想法,从而能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死教育也十分重要,因为青少年心理并未完全成熟,面对很多问题都缺乏经验和应对措施。生死教育是用青少年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死亡带给亲人的痛苦,使得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再次,教师所进行的教育,要是一种社会适应教育,由于现实生活非常复杂,各种积极与消极、科学与迷信、荣与丑、善于饿多现象同时并存,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确实难以鉴别。因此,要教育青少年如何面对现实、适应社会、提高鉴别能力,以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教师还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与承受教育,通过教育与训练使青少年能够忍受挫折,提高承受能力,以便保持自身个性的完整和心理平衡。让青少年面对各种问题与挫折时,能以坚硬的心理来一面对。使其能真正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教师很应该在注重知识的教育同时,更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培养。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特点结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上,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这是很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 陆鑫 发表于:2015-05-31 21:33:52

    评论内容:从教近一年,发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放在教学的首位。现在的学生一方面又很强的自我意思,又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而缺乏挫折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所以教学过程要注意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确保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

    共 1 条
  • 1
  • 跳至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