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龙群生
阅读: 2962 时间: 2010-06-02 19:31:00 1

2004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开始实施。从2004年到现在,中央财政为这项工程建设投入了100亿元,解决西部地区由于特殊地理情况而导致的办学问题。我县到2007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所有农村中学均建成了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山娃读书难、上学难等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县委政府提出了建设“武陵之心、边城示范”奋斗目标,描绘出“建设武陵山区教育高地”的美丽愿景。近年来,秀山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手笔投入,为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但由于我县是贫困县,少数民族与大汉族杂居在一起,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农村寄宿制学校分布散、规模小、远离县城,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比照,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事业整体发展。

   .寄宿制学校基础条件落后。近年来,新修了教学楼,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致使沿用着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教学楼,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学校没有容纳全校师生集会的礼堂,召开全校性的大会或开展节日纪念活动只好看老天爷的脸色在露天坝举行。师生吃住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食堂、寝室条件差,一些学校把食堂与教师食堂办在一起,食堂无桌子凳子,天晴学生在操场上吃饭,下雨到教室里吃饭。教师住房特别紧张,龙池中学青年教师或两地分居老师两人合住一间宿舍,校长就住在办公室的文件柜后面;涌洞乡中把教室隔成教师寝室,里仁乡中的教师住着低矮潮湿的平房,与蛇鼠蚂蚁为伴,宋农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还有的学校老师到校外租房子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休息。

.寄宿制学校学生活动场所不达标。《办法》提出“做好校园规划,划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配置寄宿制学校的各项附属设施与必要设备”。在我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学,体育设施落后。涌洞乡中学教学楼前的两个篮球场就是体育场地,保安乡中亦如此;石堤中学还没200米环形跑道。多数乡中无图书室、音乐室及文娱活动室等,每到放学后,学生没有活动项目,也无人管教,这成了孩子们的自由时间,易导致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在农村安家落户的老教师因长期没外出学习,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近几年新招进来的教师都是大学扩招后的师范生,他们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又任性自私、自以为是,享乐思想占居了奉献精神;再者专业教师不配套,存在着“无牛把做马耕春”的现象;校长更换频繁,越换质量越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无法落实。

.教育教学辅助人员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没有专职保安人员。《办法》第三章第九条提出“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应具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而我县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安排上世纪80年代初顶班工人任门卫,他们已临近退休年龄;有的干脆就在附近请老年人任门卫,有的学校还由老师轮流值班。这些人基本没有“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仅起到开关大门的作用,并没有承担保安的职责。二是食堂从业人员都以教师家属或亲戚为主,他们没有专业的食品营养方面知识,学校只检查他们的“体检合格证”,只要求把饭菜煮熟,基本干净,学生吃了当时不出现食物中毒就行了。而《办法》提出的“聘任专门食堂管理员,食堂从业人员必须两证齐全,每学期体检一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是学生宿舍管理员人数太少,一人管理几百学生,夜间发生偷盗、群欧、群赌或学生外逃等事件在所难免。再者,他们没有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在教育学生时方法简单粗暴,一旦发生类似事件,他们处理起来非打即骂,再不奏效就只好通知班主任前来处理,这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还有的学校由老师轮流值夜班。四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学校医务室,没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摘自《办法》)。目前我县规模较大的中学都配了校医,且医务室里的药都是免费向学生提供的,而这些免费药根本就治不了什么病。那些规模小、远离城镇的乡下中学,师生一有伤病,只好送往医院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发展一流的经济需要一流的教育来支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资源。为了我县寄宿制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拉近城乡之的教育差距,结合我县实践,笔者建议采用点对策来解决,供有关人士参考。

.调整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借鉴上海市的办学经验,尝试“5+4”的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小学读5年,然后进入中学读4年。这样,中学(寄宿制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规模扩大了,再征地建设各种功能室和一个标准的200米以上的环形跑道。既扩大了办学规模,又能尽量利用各种资源。就可实现《纲要》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了。

.建设多功能用房。采用一房多用的办法,新建一座集食堂、礼堂和室内活动场所于一体的综合楼。平时作食堂用,学生开会时作会议室用,搞文艺活动时又作活动场所用,下雨天还可作室内体育场用。这样不仅节约了一大笔资金,还发挥了一房较多的功能。

.继续在农村学校实施“广厦工程”。 建议采用“一块三点式”的集资模式:当地乡镇政府出一块地盘,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下拔一点,学校出资一点,教师自筹一点。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县城的乡镇中学,可修建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这样既减轻政府的教育投资负担,又解决了教师无住房的难题,让乡下教师能安心工作。

.采取城乡学校捆绑式结对帮扶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纲要》的“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向社会公招教学辅助人员,或者调整中小学师资结构。一是像重庆市沙坪坝区那样由公安局成立专门的校警,由校警担任学校的安保工作,或者向社会公开招聘学校保安,可解决学校保安人员安保能力弱的问题。二是针对学生食堂从业人员缺少食品营养知识这一问题,向社会公招有大厨师等级证书的人担任校厨,为未成年人合理搭配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作出保障。《纲要》提出的“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这一要求就能落到实处了。三是按一定的师生比例配齐配足学生宿舍管理员。可从小学抽调部分年龄偏大的、有耐心的教师到寄宿制学校任此项工作,他们必定学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比现在聘请的社会人员更有科学的理论和多样的方法。四是继续向社会公招校医,或者与当地中心医院联系,在学校开一个门诊部,安置几张病床,如果学生得病就医,同样可以享受“新农村合作医疗证”的优惠政策。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秀山要实现“武陵之心、边城示范”这一宏伟目标,教育是基础;秀山教育要实现“建设武陵山区教育高地”的美丽愿景,寄宿制学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抠纽作用。我们相信,我县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县种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办法》和《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一定会取得辉煌成就,以上问题会得到解决的。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