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改革
阅读: 1488 时间: 2005-09-17 09:58:00 1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现行的评价体系偏重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情况的检测,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将“课改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达到这个伟大的目的,就必须改革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
    1、评价视点多维化。
    新的评价体系其视点应力求多维,即评价要做到“纵横交错”,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纵”,即“拿今天的这个学生”与“昨天的这个学生”进行比较,看看他哪儿有了进步或发展。同时向这个学生提出“明天”的努力方向及目标。所谓“横”,即拿“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进行比较,或拿“这个学生的某些方面”与“那个学生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长处,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理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横向的评价,更需要纵向的评价。通过实行“纵横交错”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扬长避短、争取进步。
    2、评价注重过程化。
    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理性的评价体系应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点要由结果转向过程,由重过去转向重现在,不再热衷于给既定的教学事实下结论,而是关注学生的“今天”,关注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的情感交流、协助合作、动手创新等情况,在“今天学生学了什么?今天学生学了多少?今天学生学得怎样?今天学生怎样就会学得更好?”等方面花功夫,并在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情况的同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的结果,及时有效地调整他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他们的学习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的效率。
    3、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的评价体系应避免“考试是主要手段、分数是主要依据”的作法,力求形式多样化,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另外,书面考试的内容,在形式上也要力求丰富,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答与笔答相结合、集中测试与分散测试相结合、课堂检测与阶段检测结合等形式,还可以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测试题。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尽量使评价趋向客观合理。
    4、评价内容要全面。
    传统评价内容单一,“一卷可定终身”。其实一张试卷所检测到的,只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掌握的一部分知识,而能力、习惯、情感、态度方面的指标却完全被排斥在检测内容之外。基于此,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时,就要特别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参与程度及合作态度;关注学生能否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自己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全面的评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5、评价主体多元化。
    现行的评价体系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依据有限时间、从有限的角度、实施有限地观察,凭此对学生作出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有的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新的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组织下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要让家长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要充分考虑和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其次,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参加评价,评自己,也评他人,在评价时自检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发展自身的自知、自省、自控能力;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概括,完成评价。这样的评价全面客观,才能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中小学校长》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下一篇: 没有了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