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千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种师生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符合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
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具体来说,它是由以下几种层面的关系而构成的。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上的协调一致。
在师生关系中,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一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师生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良好素质修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
(二)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的人际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以及暗含于教育中的期待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肯定,从而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爱的效应。教育实践也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便会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鼓励,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教师;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嫌弃、厌恶,对他们的期望较低或不抱期望,学生便会从教师的表情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并因此而以消极的态度来对抗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样的话语,同一教师用不同的情感来表达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批评,由与学生建立不同情感的教师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没有情感关系作为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师生之间的正常的心理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师生之间在学校组织中所产生的关系是一种正式关系,但师生之间也会发生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关系,即个人关系。它是一种非外来强制和约束的、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自然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没有正式关系中的拘谨、刻板及模式化的倾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实现正式关系中难于达到的师生间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沟通。如师生之间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建立的关系就是这种个人关系的表现。
师生之间个人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它对于影响学生、控制教育过程有着师生间其他关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教师对他的更细微、更具体的要求,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学生对教学和教育工作比较客观和真实的信息反馈。而且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还可以缩短信息沟通的流程与层次,实现与个别学生之间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和交往。
但是,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必须掌握分寸,如果交往过密,关系过于特殊,甚至超越了界限,就不仅无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反而会使教师无法继续工作,同时,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区分在不同场合下不同关系中师生充当的不同角色,所应遵循的不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四)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
师生关系虽然是师生之间在教育情境中建立的人际关系,但它从最简单的社会联系开始,直到最复杂的具有稳定的社会行为,无一不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无一不遵守一定社会的伦理要求,从而保持自身的伦理结构。因此,师生关系能集中反映社会伦理文化,表现为一种鲜明的道德关系。从教育和教学的特点来看,教育和教学活动自身就是一种道德活动。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师生一刻都不能离开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也离不开道德规范的调节。因此,建立健康的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成功的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
从师生关系的结构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其他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伴随工作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在工作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工作关系也不能有效维持;个人关系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厚的情感色彩作用于工作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工作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而使师生关系表现得规范有序。
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就必须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2.专制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3.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
(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上述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的。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计划、学习的效率,努力的程度等方面来进行比较(见表4-1)。
表4-1三种师生关系模式的比较 | |||
教学的各方面 | 放任型模式 | 专制型模式 | 民主型模式 |
教学计划 | 无指导完全自由活动常有干扰 | 教师决定一切学习计划,并控制学生行为 | 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 |
学习方式 | 教师不指导学生,遇到困难即行停顿 | 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表面上学习实际上不一定生效 | 学生们大家一起讨论,提出评判,求得结果,成效卓著 |
努力情况 | 学生任意学习,不知努力的方向,效率很低 | 教师督促学生努力,当面有效,离开就不行了 | 努力求达目标,自己负责学习,不论教师是否出席 |
教室秩序 | 有时生动活泼,有时吵闹混乱,缺乏纪律 | 形式主义的学习,表面似守秩序,实际因循苟且 | 学生按计划行动,互助合作,秩序良好 |
社会气氛 | 大家喜怒无常,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忧郁丧气 | 着重个人学习,无社会化的行为,气氛严肃 | 师生友好,大家愉快,学习有兴趣,成功有信心 |
莱温等人曾对三种不同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师生关系模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
在专制型模式之下,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他们是在教师的威力之下,才努力学习的,似乎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
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出乎意料,当教师不在场时,学生的学习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成绩更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教师离开之后,学生中有领袖才能者,自动出来引导大家并获得大家的支持,所以他们的学习更加努力,成绩比教师在场时更好。
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教师在场与不在场并无区别。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不因惧怕教师而敷衍了事。学习成绩较为恒定。
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起于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有效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而进行的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进度,则受教师教学的影响,如情境的安排,引导的方式等;对学生的态度则与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教师的能力、教学的热忱、学术修养,以及对学生是否关怀有关。师生之间如能民主平等地进行交往,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品质的形成大有助益,因此,我们应力求使师生关系达到民主、平等、互助的目的,同时也要自觉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品德及个性修养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