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课程改革之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传统的深厚的影响力,一部份同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新课程理念好是好,但是过于理想化,根本做不到;认为新课程改革就象过去搞运动,一阵风而已;高考指挥棒不改,新课程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条件不成熟,新的教学方式推不开;新课程改革是为城市学校设计的,不适合农村学校;
二、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误区
一切迁就学生的兴趣,把自主变为自由;画坛子,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读书,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要学生表演,“你们爱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不提示、无要求;不检查,无反馈;既没有规范也没有指导。老师认为这就是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是培养其自主意识与能力,这就是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其他姑且不说,要是孩子们一直在“想怎么就怎么,喜欢怎样就怎样”的环境中长大。长大了还是想怎么就怎么,那怎么得了!新课程理念实践者须知: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
探究的泛化,做什么都说是探究,导致探究学习浅层化、庸俗化;
把合作理解成合伙;走进当今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十分热闹。实际上学生收获不多,有的甚至是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一些老师以为让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即是交流,即是合作学习。非此不能体现新理念。他们不是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学习方式,而是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
夸奖与鼓励滥用:新课程教学需要激励,需要夸奖,但是否就拒绝指正和否定性评价呢?实践证明教师过度的激励评价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工作的困难性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心中贬值。在开展激励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如果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而忽视对学生适当的挫折指正,那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完整的。“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新世纪的学生需要老师不断地给予成功的激励,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其面临挫折时的坚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当然,这种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自信心为前提,谨慎而小心地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成功的风帆。可是赞赏也要有一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奖赏会给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就会失去自我。要客观公正地及时地评价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与新理念似是而非的做法,使新课程教学走人误区。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既不管问题的大小深浅,又不管问题的价值取向,好像不问就不能算作走进了新课程;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要不得,就该要求记的也不记了,该背的也不要求背了,淡化双基教学;还有盲目追求信息化;课堂热闹少体验等等。
三、走出实施新课程的误区
新课程在我市已经实施两年了,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认识上模糊和行为上的偏差呢?行为上的偏差来自认识上的偏差,要走出新课程的误区,实际上是要解决对新课程的认识问题。要走出实施新课程误区的方法有:一是学习:学习要弄明白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旨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有何意义?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哪些新的教育理念等问题。要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中要去掉逆反心理、被迫心理。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专家的新课程理念和外地的新课程教学经验。二是思考,要认真思考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和一般理念的丰富内涵,并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三是要大胆实践,要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好教学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以深思熟虑为基础,新课程教学更是如此。要在总目标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教育理念。并凝炼出新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