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课改实验的几点思考
来源: 印台区教研室 作者: 冯均仓
阅读: 1925 时间: 2006-07-16 07:41:00 1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广泛实施四年了,在咱们印台区也已经实施三年了。三年来,课改工作促使咱们印台区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大家对课改工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由当初的激情澎湃到今天冷静思考,说明咱们大家对课改的认识更加成熟了,更加理智了。

    近一年来,特别是近半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教育问题说课改的话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了。有人说国企改革失败了,医疗体制改革失败了,课程改革也必然失败;有人说,主管课改某某某被免职了,课改将进行不下去了;更有人说:课改在今年人代会上受到了人大代表的强烈质疑等等。实际上这些议论都是正常的。作为一项大的文化改革,假若没有人来反对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当初分田到户不是有很多人反对吗?邓小平提出姓资姓社问题不是也有很多人反对吗?江泽民、胡锦涛的一些决策不是也有许多人不赞成吗?人们常说,没有阻力的进步不算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有提问题和反对课改的人,都是关心课改的人,他提出的问题越尖锐,反对的越厉害,说明他对课改的关注程度越深。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社会各界对课改实验不管不问,置之不理,这才真正是课改实验的失败。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分歧永远不会消除,没有这些分歧,生活会变得更加乏味。人类应该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基础上团结在一起,我们不求毫无生气的一致,但求活生生的团结。”西方政坛上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拼命反对你的观点,但我拼命维护你的发言权。因此,对待课改实践我们可辩论,可以修正,但一定要冷静。而且必须做到头脑冷静、心头要热,同时还必须坚定把课改搞下去的决心。

    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去年访问大陆时曾经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说过一句名言: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作为课程改革也一样,假若我们不做,谁来做;假若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课程改革是中国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有关人士说,课改适应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进行下去。因此,大家对课改工作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一个法制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一元化的社会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只有多个性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才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因此,关于课改的争论是正常的。现在的人们爱怀疑了,爱批评了,爱挑刺了。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作为被批评者也应该有足够的胆量,面对公众的指责和批评,并把这种指责和批评看作是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们的各项工作。

   说到多元化,这里我多说几句,咱们老师都知道,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国民素质的多样性,如果课程设置还是大一统,那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被打破了,目前全国有68家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共有175套各学科的新课程实验的学科在全国发行和使用。

    2002年春、2004年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最好最正确的一个,而是为了追求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新课程实验教材总体上是好的,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但也不有同问题,但总的来说,教材多样化的方针是正确的、可行的。这就好比穿衣服一样,过去的颜色普遍是黑、绿、蓝,而今天则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人们在保暖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了审美情趣,教材多样化也一样,只要能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上提出的目标,怎样编写都行,但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差距,你认为好的,专家则认为不妥,你认为不好的,专家恰恰认为是好的,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诗经里有一首诗《伐檀》,了解中国历史的老师大都知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意思是说,奴隶主不劳而获,占取了大量的劳动果实,歌颂了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对于这样一首诗,在选编教材时就发生了激烈争论。有专家说,孟子说社会上存在着一个分工问题,社会分工不同获取价值也不一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能因为你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劳动,社会财富就归结于你。因此,这首诗就没有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挑山工》这篇课文大家都学过,都教过,这次在选编教材时,也有专家希望把它删除下来。泰山的挑山工一年到头很辛苦,每年致伤、致残、致死的人都很多。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们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对挑山工来说,他们是弱势群体。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上,挑山工艰辛的生活得不到关照,弱势群体得不到关照,这不能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因此,教材的编选一定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主流意识。教育部规定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珍贵的教科书》等篇目,一定要进教材。但对于一些人物,如李大钊、江姐等因历史背景复杂,不容易说清楚,就可以不选。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非常伟大,但对于孩子就不能单纯进行视死如归教育,而要启发孩子对“死”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秋季,北京、深圳、武汉、重庆、天津等地10所学校将试用美国版的科学教材,虽然无法保证美国版科学教材是否适合咱们的儿童,但多一种选择总比少一种选择好。
美国的科学课编写的理念是比较先进的,美国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一词所下的定义是目前世界各国中最为深刻的,美国四年级学生都开始了解DNA了,而且是由博士后来讲解的,学的是前沿科学。《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评不上世界优秀的科普读物,因为它距前沿科学太远,儿童喜欢的是好奇是探索。有人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

    因此,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说,课改实验是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艰难而复杂的改革。任何改革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在人类发展史上,问题与重大发现,重大发明同等重要。新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出乎我们意料的问题,对于我们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没有这场改革,我们就不会发现如此重多的问题,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来关注课程改革之中发现的问题,更不会有如此之多的“对策”或“解决方法”的出现。“乱”或者“问题”对课改来讲,其价值与业已取得的成绩一样重要。因此,咱们大家要正确地、辩证地看待课改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话题。

    有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请告诉我,如何用土方法教洋书(指新教材)?”实验教材不是“洋书”,是土教材,我们的教材是中国语文教材,学生要接受中华文化,教改是让我们不再用“土方法(其实是老办法),而是用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这位老师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说明不少人对新课程、新教材,对课程改革认识还不清楚。

    咱们有些教师并不是骄傲自大的那样人,也不是懒惰不刻苦的那类人,但他们的胸襟是封闭的,或者是半封闭的,所以,遇到新鲜的理论、观念时,就接受不了,感情就抵触。在接受新课程培训时,总是自我防御,站在《课标》、新教材的对立面想问题,越想越不通,更谈不上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了。敢不敢否定自己,是对咱们这些教师极大的考验,作为这些教师应当撇开自己的襟怀。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这里说的“开放”不是指表面上的客气礼貌,而是指随时随地准备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的胸怀要像一扇敝开的门,我们的学习愿望,要像一堆遇到点点星火就能燃烧的干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

    教,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师,作为课改的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对待课改实验最有发言。我们可以将课改实践中的得与夫参加总结,加以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不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我们所教的这一代学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们正赶上了课改实验的好时机。因此,咱们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模式,搞好校本教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能自如应付各种挑战,从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课改实验任重道先,但只要咱们广大教师在课改实验的道路上,拿出红军“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的精神,只要“你我不重复昨天的故事”,相信我们手拿新船票,一定会乘课改这艘迎风破浪的航船,共同驶向美好的明天。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