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静物素描单元是美术学科中一个重要单元,教学简便又包涵了造型艺术的基础要素,使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使至具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进而在审美与创造应用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静物素描所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而在课程标准安排的四课时内如何选择确定与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哪些知识与技能在整个美术课程中起贯通的基础性作用?哪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效的培养?这一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对静物素描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作深入的研究。
研究教学目标要求,先要研究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对七年级静物素描单元目标要求制订如下:“认知——知道形体与形体结构的初浅知识;知道线是造型的基础,是素描的基本要素;初步知道静物画的一般构图知识。操作——初步学会用形体结构知识分析较复杂的物体结构,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和立体造型的能力。情感——初步能用表达自己感情的线条作静物写生;知道线条的表现与感情的关系。”
课程标准围绕着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实质是围绕形体结构、线、构图的认知与表现提出相宜的目标要求。如此的目标要求显得不够充分,这不充分不是指缺乏了二期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它是最新提出的教学发展理念,再说这种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的改变能体现。我在这里所提出的不充分,指的是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显得对静物素描单元以及该单元在整个美术课程中起贯通作用的基础性内涵研究不够充分,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关系到教学的效益。
静物素描单元哪些知识与技能在整个美术课程中起贯通的基础性作用,哪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效的培养,我认为:造型的认知与表现、形式美感、整体性视觉感知的训练,这三个方面不仅是本单元也是在整个学科中贯穿。围绕这三个方面制订与学生相宜的目标要求,才能体现出该单元在造型艺术中基础性的特点。
1、造型的认知与表现
形体、线条、色块是造型表现的基础要素。表现的前提是认知,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认知,让学生懂得基础性知识,认识拓展性知识;表现要降低难度,不能让学生失去自信心,表现着眼于过程,通过实践过程,增强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课程标准对形体与线条在认知方面把握得较贴切,但是色块这一基础要素被忽略了,色块在操作表现方面也把握得不妥当。
课程标准对色块作了降低要求的的处理,其中降低了基本技能的操作要求是适宜的,但是降低了基础知识的了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知识拓展性是一个人学力发展的基础,更何况有些知识具有在整个美术课程中起贯通的基础性作用。比如:明暗调子的黑白灰三层次的概括应用在水彩、版画、应用设计甚至国画中都离不开它,而且又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所以色块的基础知识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充分些,并作出相宜的教学要求。
造型的认知与表现,着眼于形体结构的认识与立体造型表现,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更有助于想象空间的展开表现。想象空间的展开表现,从传统的静物素描教学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受局限的,但是我前几年就打破这种观念,专题进行了立体空间想象表现的训练,套上一句当今的行话,即是“拓展性”课型,由此也觉到教什么与怎样教,尤其是后者,教学发展的新理念主要靠它来体现。
2、形式美感
美术学科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为视觉感受——形式美感受的培养。形式美的认知是造型表现美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视觉感受能力更优于造型表现能力,美术课对学生培养不出造型表现的能力是不理想的美术课,美术课对学生培养不出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才是真正失败的美术课,因为只有具备了审美的视觉感受能力,才能对造型艺术具有鉴赏批评能力,继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境界。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除了色彩以外,其余的形体、构图、线条、色块等诸多方面在静物素描单元中都被包涵了,所以静物素描单元可从形体、构图、线条、色块等这些方面对学生以视觉审美感受能力为主线进行教学,这样在造型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将造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审美能力融于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进行训练,才是名符其实的“美”与“术”相统一的美术课。
静物素描单元,以审美培养为主线,涉及到诸多方面,受四课时的局限,我是以构图形式美为抓手,让学生了解物体大小安排位置布局以及物体组合的形式美感,尤其是后者,物体组合——高与低、大与小、横与竖、方与圆、前与后、黑与白、密与疏,这一系列物体组合在对比之中制造和谐美,领悟这些形式美的要素,是审美鉴赏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突破口。
以审美为主线,以构图形式美为抓手,构图形式美以物体组合产生对比而和谐美的感受为突破口,这是在四课时的静物素描单元中追求高效率的审美教学安排策略。
3、整体性视觉感知的训练
这方面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没涉及到,我认为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视觉感知需要这方面的能力,然而一般人的视觉感知的常规情况往往是不习惯作整体观察比较分析,这种整体性视觉感知的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科独特的功效,静物素描单元能对整体性视觉感知能力作比较系统的训练,这为静物写生的训练特点所决定,为之要加强写生画教学,这是静物素描单元的特点。
传统的写生教学重视的是造型表现效果,我主张的写生画教学以整体性视觉感知能力的训练为主线进行教学,重视在写生过程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在这过程中,对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线条、色块、构图等作整体的观察、分析、比较、表现,其中作画表现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对整体性欠缺的方面作修改调整,不断地修改调整的实践过程,培养整体性视觉感知能力。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对整个美术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自我发展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七年级静物素描单元的目标要求是如此设计的:
七年级静物素描单元分课时目标要求设计安排 |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内容 |
物体的形体结构。物体的透视现象。 |
作画构图——大小、位置。物体空间位置的表现。 |
目标 |
知道物体的形体结构,了解物体透视现象的空间感。在物体结构关系的立体造型表现之中培养学生空间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造型的美感意识。 |
初步学会作画构图(大小、位置)。学习用整体观察方法比较分析表现物体及物体间的空间 位置关系。学习结构性线描及写生构图起稿方法。 |
作业 |
物体造型的想象表现 |
二个物体的结构性线描写生 |
重点 |
物体形体结构关系的表现 |
整体观察比较物体的空间关系 |
难点 |
物体透视现象的表现 |
整体性表现(点线定位、前后空间) |
|
第三课时 |
第四课时 |
内容 |
不等边三角形构图法。成组静物构图起稿。 |
结构素描(概念)明暗造型规律。调子层次归纳。 |
目标 |
初步学会作画构图(不等边三角形构图法),了解物体组合的形式美感。进一步学会用整体 观察方法表现物体与作画构图起稿方法。 |
理解结构性素描与调子素描的区别。学习用整体观察方法比较归纳色调层次。初步学会用结 构性线条为主,概括的调子层次为辅的造型表现。 |
作业 |
静物结构性线描写生起稿 |
静物结构性明暗素描写生 |
重点 |
构图形式美 |
调子层次概括表现法 |
难点 |
构图中美感意象 |
拉开层次空间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