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方出真知,付出终有回报—参加2019年重庆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有感
来源: 重庆市第九十四中学 作者: 程雪挴
阅读: 2300 时间: 2019-03-25 22:44:13 3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梦想,就有了奋勇前进的动力,如果梦想有捷径,那么这条路一定有坚持、奋斗与不懈地努力。

——题记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大渡口区物理教研员陈文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94中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物理教研组全体同仁加油鼓劲、共同付出中,我有幸代表大渡口区参加2019年重庆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从选题、讨论、筹备、打磨到最后参赛,历经两月,跨越两年,和同事们一起度过了充实而又难忘的几十个昼夜。回顾这次难忘的经历,只觉收获满满,感慨良多。

 

一、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本次赛课,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50名优秀选手,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新颖,课题引入巧妙,紧扣教学重难点,层层深入,每一个细节都用心准备到极致,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不少课堂都独具匠心,受到大家一致肯定。老师们的课上得好,评委老师的点评更是妙语连珠、画龙点睛,让我们大开眼界。一次参赛之旅,更是一次学习之旅、借鉴之旅。

例如有一节《电能的产生》,评委老师们说,光是那辆动感单车的登场,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他们把生活、运动与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看似平常,却花了不少心思。再如有一节《电能的输送》,老师们直接把浓缩版高压铁塔搬进了课堂,让同学们亲自感受与铁塔的对话,大呼过瘾。这些平常几乎不敢想象的创意,让大家觉得脑洞大开,也许同学们一生都忘不了这种体验。

 

二、功到自然成,磨砺出真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谓在准备过程的真实写照,我上课内容为沪科版《18.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本节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二是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探究感应电流的而产生条件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因此在学生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最初选用直导线,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不明显,后又尝试改进,换用强磁铁,换用导电液体,最终选取用线圈和蹄形磁铁来完成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器材的选择上选用了LED小灯,感应电流怎样让LED灯亮起来,怎样小灯“闪亮”更明显,怎样增大LED灯的可视范围,包括换用钕磁铁,增大线圈匝数等方式,利用LED的单向导电性和颜色区分来讲解电流方向,利用能量环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激光模拟磁感线,再用喷雾将激光呈现出来,不仅突破“切割”的难点,又能清楚将导体“切割”磁感线有电流,不“切割”无电流清楚显示出来,以及现场摇绳发电的实验改进。课堂设计的过程,实验创新的过程,就是改进、改进、再改进的过程,直到参赛的头一天晚上老师们都还在对细节不断完善处理,将每一处细节考虑到极致,将每一种预案都做到完美,功到自然成,磨砺出真知。

 

三、团结就是力量,付出终有回报

集体的力量是源泉,众人的智慧是摇篮。从接到课题开始,组内老师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作战,共渡难关,为了确定这节课的设计方案,组内老师们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进行多次指导。寒假、周末时常会在实验室看到老师们加班的身影,改装器材到晚上12点,每一天的试讲、改进、完善,老师们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组内老师们的团结一心也不断给予我力量,温暖着我,鼓舞着我。每一次的“磨”课的确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每一次精心修改的课都有质的蜕变,这其中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然而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虽然忙碌但也充实快乐。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整个参赛过程不但历练了我,磨炼了我,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和思考,这将成为我教学生涯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笔宝贵的财富。

点赞是一种美德
30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