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 创新实践能力的一门功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震憾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进行熏陶。但是,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美术教学应开拓多元化的思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景和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良好途径,它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施展的天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实现多方互动。下面,我以五年级《班标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美术课中集中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班标设计》教学中,我在课堂导入后,马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形象来提出本节课要学生解决的问题:1、什么叫班标?2、班标由哪几部分组成?3、班标的有什么特点?4、班标的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趁此机会,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网络上浏览探究各种班标图片。由于教师课前已利用网络有意识的对班标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因此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图片丰富多彩,不但体现班标的共性,而且体现了个性。这样,学生通过浏览图片,直观了解了班标的含义、外形、内容,以及班标的特征——简洁明了。通过这样的网络辅助,不但紧扣教学重难点,而且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下一步设计班标作好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美术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教学任务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而课堂上电脑课件的运用,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讲解《班标设计》的第一要点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班级名称要突出。我把二张相同内容的班标图片设计在同一个页面上。第一张班标特意把班级名称的文字设计得很小,图案压在文字上;另一张文字与图案的比例不但协调而且压在图案上。让学生将二张班标作比较,哪张班标设计更为合理?由于图片直观、学生通过对比,一下子就明白了班标设计文字在图中的比例要合理,且要安放在画面的显要位置,同时图案不能压在文字上,才能突出班级名称。
在讲解班标设计的第二个要点――图形设计要有象征意义,要能反映班级的特色时,我为一个跳水成绩突出的班级设计了二张班标,并出示在同一个页面上:一张班标的图案我画了葡萄,另一张图案则画了一位小运动员跳水的标志,让学生比较哪张不适合表达班级特征。由于图形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明白班标在设计图案时并非随随便便画一个动物或花草什么,图案设计除了要美感直观,更要反映出班级的特征。
在解讲第三要点――班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时:我把已设计好轮廓的班标,让学生把画面复制到画图板上进行填色练习,然后把学生的典型作业调到屏幕上讲解,让学生相互比较,为什么这些作业有的色彩显明,对比强烈,很容易突出班级名称?而有的则相反?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很快总结出:色彩搭配好坏是班标设计的重要部分,班标色彩不能太复杂,要简洁明了。文字与底色之间可采用色相、色阶差别大的色彩,底色与图案可用深浅色或邻近色处理。这样就能使字体鲜明突出,而图案为辅只是起衬托作用。
通过这样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很快就突破了重难点,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作业趣味性。
美术作业提倡多种形式,电脑绘画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但快捷方便,而且学生亦比较感兴趣。在完成《班标设计》的作业:根据班级特色,精心设计有创意的班标时,我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设计。由于电脑能够提供各种色相、明度等色带,学生很容易进行色彩处理;图形文字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随时放大,缩小,随时移动方位,学生操作起来方便、快捷、直观、兴趣浓厚。教师辅导起学生的作业也能立杆见影。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方互动。
学生完成一张美术作业总有一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作业后,我让学生把作业保存在网络教室作业区“新建班标设计文件夹”中,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就呈现在同一页面上,学生只要打开文件夹就可以欣赏到同伴作业,在班级学生都能欣赏到的情况下,老师及时选择典型作业展开评析,让作者讲述设计意图,分析设计主题,介绍设计过程,然后师生共同评议,相互沟通、促进。不但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声像同步性、动态选择性和时空可变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和技巧,让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得到最大的整合,对于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