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力学表达式:F=-kx,其中“-”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2)运动学表达式:x=Asin_(ωt+φ0),其中A代表振幅,ω=2πf代表简谐运动的快慢,ωt+φ0代表简谐运动的相位,φ0叫做初相。
2.图象
(1)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x=A sinωt,图象如图甲所示。
(2)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x=A cosωt,图象如图乙所示。
(二)单摆及其周期公式
1.单摆的受力特征
(1)回复力:摆球重力沿与摆线垂直方向的分力,F回=mgsin θ=x=-kx,负号表示回复力F回与位移x的方向相反。
(2)向心力:摆线的拉力和摆球重力沿摆线方向分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F向=FT-mgcos θ
(3)两点说明
①当摆球在最高点时,F向==0,FT=mgcos θ
②当摆球在最低点时,F向=,F向最大,FT=mg+m
2.周期公式:T=2π
(1)l为等效摆长,表示从悬点到摆球重心的距离。
(2)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
(三)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①v=λf ②v=
(1)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波速v: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3)频率f: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四) 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1.波传到任意一点,该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2.介质中每个质点都做受迫振动,因此,任一质点的振动频率和周期都和波源的振动频率和周期相同。
3.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由于介质不同,波长和波速可以改变,但频率和周期都不会改变。
4.波源经过一个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v==λf。
5.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nλ(n=1,2,3, …)时,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同;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2n+1)(n=0,1,2,3, …)时,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反。
(五)波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两种判断方法
1.波形图法
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如图中的P、Q)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如图中的R、S)一定是减弱点。
2. 公式法
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之差Δr,如图所示。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Δr=nλ(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2n+1)(n=0,1,2,…),则振动减弱。
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
若Δr=(2n+1)(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nλ(n=0,1,2,…),则振动减弱。
(六)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
1. 折射率
定义式:n=
计算公式:n=
(1)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
(2)折射率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
(3)折射率与介质的密度没有关系,光密介质不是指密度大的介质。
(4) 折射率的大小不仅与介质本身有关,还与光的频率有关。同一种介质中,频率越大的色光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
(5) 同一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虽然波速、波长不同,但频率相同。
2.全反射的临界角:sin C=。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
(七)各种色光的比较分析
颜色 |
红橙黄绿青蓝紫 |
频率ν |
低→高 |
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 |
小→大 |
同一介质中的速度 |
大→小 |
同一介质中的波长 |
大→小 |
通过同一棱镜的偏折角 |
小→大 |
同一介质中的临界角 |
大→小 |
同一装置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
大→小 |
(八)光的干涉
1.条件:两束光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双缝干涉图样特点:单色光照射时,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的干涉条纹;白光照射时,中央为白色亮条纹,其余为彩色条纹。
3.条纹间距:Δx=λ,其中l是双缝到光屏的距离,d是双缝间的距离,λ是入射光波的波长。
(九)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的比较
|
单缝衍射 |
双缝干涉 |
|
不同点 |
条纹宽度 |
条纹宽度不等,中央最宽 |
条纹宽度相等 |
条纹间距 |
各相邻条纹间距不等 |
各相邻条纹等间距 |
|
亮度情况 |
中央条纹最亮,两边变暗 |
条纹清晰,亮度基本相等 |
|
相同点 |
干涉、衍射都是波特有的现象,属于波的叠加;干涉、衍射都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
第一步:关注公众号“三峡教育资讯”
第二步:回复关键词:三峡教育资讯
即可获取完整版资源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