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
阅读: 2059 时间: 2007-07-28 07:27:00 1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然而时下,学校指责社会、社会指责学校,学校又拿出家庭做"挡箭牌",在这样的相互推诿中,德育走向了主体性迷失,学校德育也从德育首位沦落到德育无位的尴尬境地。教育学者吕型伟的"薄膜理论"说得好:"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如果无力改变大环境,也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设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
  当前,学校德育仅仅停滞在"以管代育"的道德规训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育人价值。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听了老师的话语,我们自然倍加爱惜。而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却是:"你的红领巾怎么又没戴?我们班的分快被你扣光了,下次再不带给我回家去拿或者罚扫一个星期的教室!"学生懂得了:第一,戴红领巾是为了不扣分;第二,下次要长记性。很显然,我们的德育已经渐渐异化为一种管理手段,以说教、灌输、规劝、管束、强制、惩罚等他律的外塑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忽视了感化、体验、浸润、熏陶、唤醒、悟认等自律的内省式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德育陷入主体失落、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过程机械、评价滞后等误区。作为校长,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必须为德育正名,让德育走出误区走在回家的路上。
  第一,真正担负育人任务的是广大教师,因而,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提升育人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校长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从粗暴灌输、过度防范、个性贬抑、思想禁锢、强制纪律、苛严规训、无情责罚的误区中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情感态度、内心状态、价值观念,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让德育回归主体,让学生在各种生活实践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座好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作为校长,应具有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的战略眼光。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片面性、短期性、随意性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是缺少整体规划和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战、缺少协同合作。因而,我们必须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理性的反思,破旧革新,加强德育管理,增强学校各部门的粘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同时,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按低、中、高构建学校德育的整体框架,以实现德育的持续性、渐进性、生长性,进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谁来为我们的德育"保驾护航"?一言以蔽之,校长,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