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历来是中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可谓百花齐放,但就其成效而言,虽然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其“少、慢、差、费”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求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走出语文教学的低谷,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的十分迫切。摆脱语文教学的困境,关键的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并以此采取一些相应的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我认为,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应兼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工具性:“工具性”之说,曾饱受多家微词,很多的人认为“工具性”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降低到了一个十分可怜的程度。我认为“工具性”之说,尽管有其简单化的一面,但作为其性质之一,却是客观的,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做为其重要目标,这种能力的形成,肯定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其终身发展和进步的前提,是其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作用自然不可削弱和否定。
2. 人文性:学语文,即是在学做人。语文教学应该开发人的潜能、启迪人的灵性,进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结合生活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这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因此,近年来深受人们认同的“人文性”的特点,确应成为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3. 审美性:文学与美学系一对孪生姊妹,文学会有美育的内容,美的创造离不开文学这一内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学的艺术宝库,成为中国文化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美的文化遗产,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学,并发展对学生的美育,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之一。
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加强的几个内容
1. 加强语文教学中课程的开发。
加强对课程的开发,应该追求课程的“跳板”和“促进者”的作用,使语文课程的机械、封闭和萎缩,走向灵活、开放与鲜活。为此,课程开发的侧重点有二,一是深刻认识并广泛加强语文与社会实践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以课程为载体,在生活中理解语文、学习语文、“创造”语文,把简单、孤立的语文课程同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广泛的联系起来,切实达到语文教学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二是广泛开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学生从单一的课程载体(教材)中走出来,放眼中华文化,感受“温故而知新”的乐趣,领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奥妙,领略“开卷有益”的益处。由此,语文学习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自然随之而加强。
2. 加强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
我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过去的教学中,在此方面,我亦曾做过诸多有益的探索,每一节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每一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都使我们领略到了师生互动的乐趣与积极效果,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此方面,还有待于我做出更大的努力。
3. 加强语文教学中“对人的关注”
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本位”的转移。为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去施教,不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爱心、责任感、人格修养的培养,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探索和发展的路永远也没有止境
近年来,我勤奋的努力亦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较高评价。先后被评为长春市优秀教师、九台市师德标兵、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级岗位练功优秀教师、九台市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师生书法能力》等五个国、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并结题获奖。
人的发展没有止境,语文教学的探索亦没有穷尽,我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勇于探索、踏实创新,进一步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走出一条更为踏实和出色的语文教学之路。
transfer prescription coupon
evans.com.mx free cialis coupo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