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来源: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 作者: 赵锝
阅读: 1453 时间: 2005-10-18 21:02:00 1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想做这样的人:拥有独立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冷静而清醒地走出与众人争逐的漩涡,在行列外面,自有主张地加速奔驰。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在意世人的价值评判,是已有“成就观念”的“不参赛者”;我坚定勇敢,锐气十足,我独有另类的清醒与不群;我不争,却一直在“全力以赴”的“为”。
   ——写在前面
   我坚定地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多年来,我以爱为基石,以赞赏为桥,架起了和学生之间心灵交融,灵魂对视的桥梁。
   1988年,我毕业走上了长春市第72中学的讲台。工作两个月后,我在宽城区做了全区公开研讨课,并为此,写了从教以后的第一篇论文《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动性”的思考》,在此文中,我主要就“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谈了自己一些看法,后来,此文被朝阳区组织的论文集收集。从此,开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偷偷”地尝试。
   随着教龄的逐渐增加。我意识到,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要永远做一粒火种,随时随地点亮学生心灵上和智慧上的火花,并使熊熊燃烧!首先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探讨新形势下中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使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忘不了当年的“淘气包”在毕业后对我说:“老师,您是一位成功的老师。”正是这样深刻的理解和爱,使我所带的每届班级均获得市级优秀班集体和市级优秀团支部的称号。我个人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科研意识,我首先从我做起,多方面求教,多方面研讨,用大量科学的理论充实头脑,培养自己的超前意识,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大语文教育观,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教主学从”为“学主教从”。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一、注重朗读,诵记,积累词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的文化精髓,我认为这是当代每位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反复强调朗读、诵记的必要。古语也早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富有哲理的劝语。为此,我以朗读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诵记能力,积累词汇的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扩大阅读量,增设文学精品课
   在我的课表上虽然没有胆量大大方方地写上“文学精品课”,但在我的具体教学中,我从初一刚接班,就已经暗暗地开设文学赏析课,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量。可以说,每一篇好的文章,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慢慢地我在学生身上和日记中看到了更可喜的变化,他们慢慢地学会了明辨是非,懂得了自律,学会了自尊,完善了人格,完善了心理的过渡。这个变化太令我激动了,同时,也就更加坚定了我这么做的信心。我从《读者》,到张晓风的散文,从刘墉的《面对自己》、《肯定自己》、《战胜自己》,到于秋雨的《秋雨散文》,到《千古文章精选》。我和学生们一起在这文学的崇高境界中徜洋。
   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决不仅仅是知识,而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解惑”,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从不生硬地去说教,而是适时适地地给予引导;使学生们在心灵上完成人格的铸造。
   为此,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放学后利用好晚7点到7点30这段时间,要求他们每天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从这个节目中,学生们认识到了“下岗”这个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必定出现的一个名词,理解了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四班李雪婷同学看了《新闻联播》节目后,曾自拟题目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在文章中她有理有据地谈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党中央及时制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经商这一决定表示了由衷的支持,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完整地接触议论文,而我的学生却能写出如此精辟的议论文,真令我感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谛。
   每天短短的30分,令同学们大开眼界,他们纵观国事风云,了解天下大事之时也深深地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我所教的这两个班的同学,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而是增加了自己的社会责作感的新一代莘莘学子。
   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使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省市晓有名气的语文教师。是省、市首批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第四届教学新秀,市首批岗位过关优秀教师,吉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长春市政府分别授予“政府津贴”和“教书育人奖”。多次撰写论文,分别刊登在国家、省、市、重要学术刊物上,同时,两次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审稿,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参考书的编写。在校内组织出版了《红森林》家庭生活版和学校生活版的作文集。几年来完成了“九五”省、市课题两项。目前正在承担“十五”期间三个课题的研究。
   从教以来,爱心育人,桃李满天。学术造诣高深,对学校语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享誉同行。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