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来源:
作者:
阅读:
1487
时间:
2005-10-18 21:01:00 1次
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水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在十几年的心理学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一、 注重情感的潜移默化
办“兴国教育”育“兴国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师范生是“教育兴国”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任。因此,师范生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小学生的热爱是他们未来工作的力量的源泉。
师范生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工作认识基础之上的,也来自于深切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我教学中,结合心理学知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和班主任工作心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情感,并以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同时,借助学校组织学生定点深入小学的时机,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去体验小学生对教师真挚的情感,感受教育工作的乐趣,加深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把这种最初的情感体验升华到对儿童的热爱,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树立为小学教育事业奋斗的志向。
二、 创建民主、愉快的教学环境
民主、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师生在教学中感到轻松、自信、充实,这种环境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健康,使师生发挥最大的潜能,共同提高。这种环境的创建,首先是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的关心、尊重、信任,也会迎来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赖、爱戴。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以朋友的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认识、良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其次是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语言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尽力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做到条理清晰、生动形象,让自己的板书语言文字规范、布局合理、条理分明。注重体态语言,以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 发挥教学的双主体作用
教学的双主体论,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得以陶冶,能力得以培养。为了发挥教学的双主体作用,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经常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在收集大量信息中,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学生引进一种开放、创新的视野。其次,引导学生合作研讨。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学习方法,常根据所学内容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及小学生中的心理现象的具体资料,设计问题情境,放手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四、 落实学有所用的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生命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学生未来幸福和成功出发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内容与活动,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持续不断的从成功走向成功。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分析反映心理学规律及原理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辨证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能力。其次,教会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使之明确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一切挫折、磨难、逆境如何去摆脱。坚定投入地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实现美好的人生。再次,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的艺术,并创造条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研究等共同合作的学习活动,增进同学间的理解、信任和激励感。最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分析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并指导学生深入小学,遵循小学生心理规律,试讲一节课、试组织一次班队会,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总之,我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今后,我将不断探索,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