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教学视导
助推学校发展
——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视导道生初中
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督导,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具体情况,指导规范日常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和谐发展。9月16日,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小华院长率全体初中研训员,对道生初中开展了教学视导。
首先,各学科研训员深入课堂听课。由于道生初中只有4个教学班,所以听课活动分两节课进行。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情况。
接下来,通过看、听、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充分交流,了解教研工作、教学常规管理、执行教学计划、备课、考试与评价、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检查情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以及技能提升等给出指导意见。
在学校视导反馈时,王小华院长从两方面作了总结:
(一) 对研训员的要求:有为才有位首先,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每次到学校视导前做足功课,在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扩大视导的作用范围,用一个学校的视导拉动一个片的教研;第三,直击教育教学的问题,给出指导性建议。
(二) 对道生初中的建议:提质推动可持续发展首先,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用老师们的良好精气神增强师生们的信心,
其次,抓生源。生源入口是教学提质的基础,保住我们的本土的优质生源,提高优质生源的出口,进入良性循环。
第三,抓学习,要提升学校质量,老师素质是第一步。多搭平台,多给老师们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四,课堂是提质的主阵地。改变课堂模式,实实在在地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从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抓学生评价。做好学生的增值评价,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真实有效,针对性强,更能体现客观公正。
最后,王院长还衷心祝愿道生初中在学校班子带领下,让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重振道生初中的辉煌。校长胡应平作表态发言:一定带领全校师生抓管理、抓教学,抓常规,提精气神,找准问题,拿出举措,一定让道生初中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重庆市万州区道生初级中学简介
重庆市万州区道生初级中学因有识之士易道生之名而来。易道生,出生于19世纪中期,素来重视教育,有兴办教育回报一方的远见,但一直未了心愿。1938年,其子易和邻、易良佐和易嘉猷遂父愿创办龙沙图书馆,发展山区教育事业,深受乡民好评。1940年成立龙沙忠孝小学,为一方孩子提供读书的机会。1945年创立道生中学,由次子易良佐出任校长,以其父命名意在缅怀。1950年迁至武陵镇,1951年更名为武陵中学。1991年易良佐后代易志华,原四川省公安厅副厅级干部,召集筹款,易兴泰、易兴华参与,校友张光荣、邓忠道具体运作,在政府支持下重建道生中学。当时全名叫“万县道生中学”,并由时任四川省人大主任何赫炬亲笔题写。
学校现有教职工28人。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人,95.5%本科学历,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1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
基于办学渊源,道中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受论语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启发,厘清了办学理念:“忠孝立本 本立道生”,明晰了教育特色:“感恩教育”。以弘扬“忠孝”文化为己任,旨在引领道生学子感恩先人、孝敬父母、忠于祖国。2013年9月,道生初级中学成为重庆市“4+1”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项目学校。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团队,分别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营养与健康教育,明确组织分工,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标准化流程。在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顶新公益基金会、万州区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道生初级中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校园越来越靓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教学质量稳步推进。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细致入微,有声有色,留守儿童作品频频获得各级奖项。2014年、2015年、2016年,道生初级中学三次荣获重庆市“4+1”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优秀项目学校”。此外,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教研先进单位、万州区平安校园、区级文明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工会、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