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引领促发展
勇立潮头竞风流
----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视导万州武陵中学教学工作
10月14日上午,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全安副院长带领初中各学科研训员一行人,采取听、查、看、访、评等形式对武陵中学进行了全面视导。
学校优美的办学环境、整洁的校园面貌、热情饱满的师生员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午二三节课,研训员们随堂听课,不同学科的老师们也跨学科听课。老师们被浓烈的课堂氛围深深感染,师生的良好精神状态、教与学的默契配合,都呈现出严肃紧张、又不失活泼生动的精神面貌。
其中,张淑芳、周启平、谭秀英、王朝霞、秦椿铧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具特色,让听课者颇受感染。
张淑芳老师上的《背影》。她的讲课,声情并茂;每一句话,都能打动人心。紧抓几次背影和流泪两条叙事明线,重点挖掘出深藏于朴实文字下的情感,令听者动容。周启平老师的物理课,重点突出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特色,尤其是成功演示了静电这一难以做好的实验。谭秀英老师的英语课,有温度,有滋味,有效率,节奏有致,自然流畅。秦椿华老师的音乐课,王朝霞老师的体育课,都上得有声有色,妙趣盎然。
课间,研训员们抽查了教师们的备课、阅卷、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评价较好。研训员们针对听课情况,在各学科备课组开展评课和议课活动,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对初三教学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学科组交流,除了探讨课堂教学情况,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外,也访听了教师们关于如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的一些意见建议。
进修学院领导、学科研训员、学校行政及各教研组长,在学校视频会议室,进行了视导反馈。
向勇校长讲述了武陵中学的发展历史、现阶段由高完中向初级中学转型期遇到的瓶颈、对学校办学思路作了及时调整并制定了三年工作目标——质量赶超周边、规模农村较大、环境比肩城区、设施跟上主流、办学凸显特色、综合考核上档升位;全面树立质量意识,负重拼搏,在专业引领下谋求学校最大发展。
最后,黄全安副院长认为:武陵中学管理制度规范,师生精神面貌良好,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同时,黄院长还对学校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继续做细做实制度细节,加强考核和常规检查,“备教辅改考补”环环相扣,建议干部实行三包制(包班、包教研组、包学生)和推门听课。二是在狠抓教研教改上下功夫。要求教师资源共享、相互听课,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学科教师开展做题命题比赛,让教研常态化。三是在狠抓教风学风上下功夫。教风在“实”上下功夫,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爱学乐学。
黄院长的讲话,既满满深情,又款款期待。激励着武陵中学教职工的热血,教职工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倍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让武陵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型中的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
武陵中学坐落在长江北岸的千年古镇——武陵镇,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校园占地面积近150亩,建筑面积近四万平方米。
武陵中学的建立缘于一种情怀。武陵中学的前身为私立“万县道生中学”,系由原响水区龙沙乡士绅易道生的三个儿子(易良佐、易和麟、易家龙)于1946年秋创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武陵中学(时称“万县
第四初级中学”)为当时万县初中教育的四驾马车之一。1997年重庆直辖后,学校更名为“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
武陵中学的发展缘于一项国策。2002年因三峡工程修建,老校区位于175米水位线下,学校随武陵新场镇搬迁至现校址(武陵镇椅城路66号)。随着2000年1月源阳初级中学整体并入、2006年5月石桥初级中学整体并入,学校规模空前壮大。高峰时期在读学生近四千人、初高中教学班近六十个,学校教职工两百人以上。
武陵中学的过去缘于一种精神。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五”规划国家课题实验学校、“辉煌十五年”全国教研论文优胜学校,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等诸多奖项和称号。武陵中学的教师队伍敬业乐教、德艺双馨。有国家、省级优秀教师,也有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办学成果丰硕,多名教师在重庆市、万州区优质课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学校承担国家、重庆市和万州区教研教改课题9个,有6个已结题并获奖。多名学生考入北大、北师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有的已经或即将成为院士。
武陵中学的现状缘于一种进程。由于移民搬迁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学校生源逐年减少。2017年8月,根据万州区人民政府决定,学校从2017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高一新生。经过三年调整,高中教师按规定分流完毕。2019年秋,学校正式转型为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5个,学生242人,教职工50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中高级教师34人。
武陵中学的未来在于回应一种期盼。办武陵镇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这是上级主管部门、武陵镇党委政府,更是武陵人民对武陵中学的期盼。学校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加强环境卫生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推动了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的第一阶段比赛,重提和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六认真”,制订了《毕业年级考核奖励办法》,引导教师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