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地中心小学课题实验阶段小结
一、课题含义及研究的目标
“问题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自学生疑,然后通过教师的相机启发导学和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全程参与,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德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故事游戏,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如教学《猫》一课时,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谈话交流:“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作者把这一动物写得具体、生动、有趣,而且语言通俗易懂,使我看了后被陶醉了,大家请看挂图(出示猫挂图),这就是作者描写的动物”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想一想,说说它可能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们边看挂图边议论,情不自禁地与同桌进行了交流,学生情绪调动了,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想想“课文中老舍笔下描写的猫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并围绕“( )的猫”进行自读课文,自主探究,寻找答案,用了“可爱、淘气、贪玩、勇敢……”等许多词说出了猫的特点。
(二)、围绕目标,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是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到别人优点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但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课堂讨论,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走过场?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确立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讨论交流的形式,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先通过人物的名人名言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爱国品质的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表现詹天佑品质的中心句,学生依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目标进行交流和质疑,表现学习求知欲(我想知道詹天佑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里?)紧接着教师根据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读、合作读,找出重点语句反复练读体会、感悟、交流。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表现詹天佑爱国品质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质疑。通过这样紧扣知识目标,层层解剖追问质疑,训练学生质疑、探究、朗读,交流等技能,从而体会到詹天佑不畏艰难,一定要修好京张铁路的情感共鸣。
(三)、读议评学,感悟问题。
周玉仁教授说:“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围绕问题,寻求探索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中,在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理解过程中,整体感知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的人,但学习的目的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要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生依据这一问题自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独立思考,或在小组交流,教师留给学生读(句子)议(问题)评(见解)学(知识、方法)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收获或补充阐述对他人看法的见解,同学间相互评价,相互补充,互为师生,在探究主要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要绳索连船等,学生在不断的问题产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四算”上,懂得了诸葛亮是个通晓天文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神奇人物,在朗读评价过程中体会到古典名篇在人物刻画描写的成功之处。
(四)、分层导学,运用问题。
运用问题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的一种拓展练习,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为目的,针对学生和教材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将学习所得内化于学生的身心。问题探究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各个层次的学生个别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一种“问题场”的情境下,让问题成为学习活动的焦点,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 一方面在发现问题中,学生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表述水平的学生分别回答,讨论,反馈,让各类学生都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讨论问题时创造机会先让中等水平学生发言,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水平高的学生优势,启发学生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