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胡震珍
阅读: 4293 时间: 2005-07-22 12:57:00 1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在教学中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中把学生安排成小组围坐的小组学习形式就是常见的一种。这对习惯了秧田式座位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冲击,给课堂教学吹进了一股清风。

但真要发挥小组学习形式的优势,让小组学习这个形式促成合作学习,为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服务,则又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小组学习形式究竟有哪些优势可以发挥,小组学习的组织又可有哪些策略呢?根据我校这一学期来实施的教育实践谈以下认识。

一、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依次而坐,面对的主要是教师,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于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分散的学生,又由于教学时间是一个定量,所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有限,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为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而把这机会给了一些能与教师呼应的优等学生。那些学前教育不够充分的,性格胆小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容易开小差的,则较少有发言的机会,更少得到老师的鼓励,他们渐渐地在班级中落伍。而分组围坐,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四人一组,除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多向交流,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所提供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几倍,而且在同龄人之间,较少权威因素,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思想也不容易开小差。教学时教师精选要求解决的问题交于小组去讨论,要给予较充裕的时间,不能一晃而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众所周知,听别人说与自己学着说,看别人活动与自己积极参与活动,对大脑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当然如果上课时,用的是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无分组实施教学的实质,那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留于形式。

二、组织学生主动探求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传统教育以知识结论为重,以教师传授为主,所以,那时采用秧田式的座位是自然合理的,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能观察到全班学生的动态而随时调整教学的速度、力度,是一种在较短时间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的有效方法。但这时,学生在教学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新时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就尝试以组织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顺序:“明确课题——分组探索——教师点拨——悟出规律”,而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最适合的形态是——小组学习,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知识结构相类似的同伴,当教师交给某一探索任务时,一般不会产生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学生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存,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到悟出规律。一旦有所突破,则会欣喜若狂,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描绘的教学模式:“学生很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

当然如果以小组学习课堂的形式,但教学延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的老一套,那么就会发现小组围坐不仅是徒有新形式,反而由于引起注意的刺激增多会产生出对教学的种种干扰来。所以,要发挥小组学习形式的优势,就要设计新教学顺序,促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有效开展,主动地探求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班级授课虽然是以班级集体形式出现,但在认知这一角度,学习基本上还是个别活动为主,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各自独立活动的个体。教学中有时发生的集体回答的“大合唱”,这只是几十个声音的凑合,并无集体合作的实质。

据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学生的学前教育的充分程度差异颇大,学生的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及个性性格也会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某些差异。而这些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往往是全方位的,较少心理障碍,其力度有时还胜过教师的影响。这些影响、感染,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更能实现。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首先确定小组长至关重要,鸟无头不飞,没有组长的组织指挥,小组只是形式上的凑合,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无合作可言。其次是成员的优化组合,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然后加以优化组合,以异质为佳。这个“质”除了学生学前教育的充分(主要反映在知识量的多少上)之外,还应考虑性别、性格、智力类型诸因素。第三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论证,如何归纳,优化合作的过程,教师还要随时调节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新问题(如某组成员的能力超过了组长或某些成员之间不协调等)

四、让学生参与集体竞争是合作学习的特征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的竞争,主要在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学习上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上进性、挑战性,但有时也会产生妒忌等阴暗心理的负面影响。现在既然是合作学习,那么竞争也可以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我们在实践中提出 “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教学时,教师看到的不应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小组集体。教学中的竞争应引导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出现,有时,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教师应认为他代表着小组,教师评价与鼓励的语言也应针对小组来讲。这样,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为了提高集体的竞争能力,组内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

这个小组内的合作,这个小组间的竞争,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绝非局限于目前认知这一个领域,这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工作、处世也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是合作学习一个亮点。

五、让学生学习相互评估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传统教学中的评估是教师单向的评估学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便等待教师的评估,学生较少有机会去评估同学。小组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相互评估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这评估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正确地认识到别人,也正确认识到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大胆的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合作学习的最直接载体,也是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结合,但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形成小组教学的模式,是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艺术的一种挑战。在这里,“形式”与“功能”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就是成功的教学策略,以保证这种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得以最有效的体现。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在教学中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中把学生安排成小组围坐的小组学习形式就是常见的一种。这对习惯了秧田式座位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冲击,给课堂教学吹进了一股清风。

但真要发挥小组学习形式的优势,让小组学习这个形式促成合作学习,为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服务,则又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小组学习形式究竟有哪些优势可以发挥,小组学习的组织又可有哪些策略呢?根据我校这一学期来实施的教育实践谈以下认识。

一、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依次而坐,面对的主要是教师,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于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分散的学生,又由于教学时间是一个定量,所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有限,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为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而把这机会给了一些能与教师呼应的优等学生。那些学前教育不够充分的,性格胆小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容易开小差的,则较少有发言的机会,更少得到老师的鼓励,他们渐渐地在班级中落伍。而分组围坐,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四人一组,除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多向交流,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所提供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几倍,而且在同龄人之间,较少权威因素,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思想也不容易开小差。教学时教师精选要求解决的问题交于小组去讨论,要给予较充裕的时间,不能一晃而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众所周知,听别人说与自己学着说,看别人活动与自己积极参与活动,对大脑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当然如果上课时,用的是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无分组实施教学的实质,那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留于形式。

二、组织学生主动探求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传统教育以知识结论为重,以教师传授为主,所以,那时采用秧田式的座位是自然合理的,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能观察到全班学生的动态而随时调整教学的速度、力度,是一种在较短时间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的有效方法。但这时,学生在教学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新时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就尝试以组织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顺序:“明确课题——分组探索——教师点拨——悟出规律”,而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最适合的形态是——小组学习,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知识结构相类似的同伴,当教师交给某一探索任务时,一般不会产生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学生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存,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到悟出规律。一旦有所突破,则会欣喜若狂,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描绘的教学模式:“学生很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

当然如果以小组学习课堂的形式,但教学延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的老一套,那么就会发现小组围坐不仅是徒有新形式,反而由于引起注意的刺激增多会产生出对教学的种种干扰来。所以,要发挥小组学习形式的优势,就要设计新教学顺序,促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有效开展,主动地探求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班级授课虽然是以班级集体形式出现,但在认知这一角度,学习基本上还是个别活动为主,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各自独立活动的个体。教学中有时发生的集体回答的“大合唱”,这只是几十个声音的凑合,并无集体合作的实质。

据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学生的学前教育的充分程度差异颇大,学生的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及个性性格也会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某些差异。而这些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往往是全方位的,较少心理障碍,其力度有时还胜过教师的影响。这些影响、感染,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更能实现。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首先确定小组长至关重要,鸟无头不飞,没有组长的组织指挥,小组只是形式上的凑合,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无合作可言。其次是成员的优化组合,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然后加以优化组合,以异质为佳。这个“质”除了学生学前教育的充分(主要反映在知识量的多少上)之外,还应考虑性别、性格、智力类型诸因素。第三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论证,如何归纳,优化合作的过程,教师还要随时调节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新问题(如某组成员的能力超过了组长或某些成员之间不协调等)

四、让学生参与集体竞争是合作学习的特征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的竞争,主要在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学习上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上进性、挑战性,但有时也会产生妒忌等阴暗心理的负面影响。现在既然是合作学习,那么竞争也可以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我们在实践中提出 “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教学时,教师看到的不应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小组集体。教学中的竞争应引导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出现,有时,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教师应认为他代表着小组,教师评价与鼓励的语言也应针对小组来讲。这样,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为了提高集体的竞争能力,组内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

这个小组内的合作,这个小组间的竞争,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绝非局限于目前认知这一个领域,这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工作、处世也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是合作学习一个亮点。

五、让学生学习相互评估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传统教学中的评估是教师单向的评估学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便等待教师的评估,学生较少有机会去评估同学。小组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相互评估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这评估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正确地认识到别人,也正确认识到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大胆的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合作学习的最直接载体,也是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结合,但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形成小组教学的模式,是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艺术的一种挑战。在这里,“形式”与“功能”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就是成功的教学策略,以保证这种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得以最有效的体现。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