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在《科技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10月19日第7版发表
考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调控”的作用。而现在的考试,普遍地只进行笔试,不重视口试;偏重知识考核,忽视智能评定;只看卷面分数,不看平时成绩。这样的考试,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学生引向了“呆读死记”的错道上,很不利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因此,现行的考试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怎样在考试改革中体现创新教育呢?我们认为考试改革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考试方法上体现创新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考试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发扬创新精神,发挥创造能力。因此,我们把考试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满足上。
1、分项考试,分项记分。
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方法,采取了分项考试和分项记分的方法。我们将语文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和基础知识五项,将数学分为动手摆,用口说解题思路与笔答卷,口算等几项。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强项,有的学生可能笔答卷时成绩不好,但在其他分项考试时就可能在某一项得到“优”。这样,以前成绩单上从来没出现过“优”的学生也能得到“优”,他们不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分层次考试,分层次评分。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仅应该承认差异,而且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在期末考试中,我们使用A卷和B卷。A卷的题目简单些,是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的。B卷的题目难度大一些;是为了满足那些学习上有潜力的学生的需要。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允许学生重考。
小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再吝啬给学生一个好分数。
在考试中,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我们允许学生重考,特别是当学生的新答案比原有的答案更好,更有创造性时,我们便重新评价,给一个更好的分数。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分项考试中,如学生的朗读没考好,允许他再考一次;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又有新内容或新想法,我们便加以肯定,给他一个好成绩。学生在这个时候是最高兴的,他们产生一种莫大的满足,这能不促使学生积极去创新吗?
二、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创新
以往的考试,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多,灵活应用的知识少,因而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记住知识上,不利于培养他们创造精神、创造性思想和用脑动手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考试内容的变化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创新。
1、在考试中加大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考查
例如,在语文考试中,我们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考查说的能力时,让低年级学生看图说一段话,同时能用上本学期学的词汇,看谁用得准确、恰当;中年级学生则在全班同学范围内抽签,抽到谁的名字,就向全班介绍谁,看谁介绍得生动、形象、逼真;高年级学生要向大家介绍一段新闻,并谈谈听了这段新闻后的感想、体会或受到什么启示。
2、在考试中加进动手操作内容的考查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我们在一些学科中加进了实践过程的考查。例如,把自然课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笔答必须掌握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是动手操作,抽签作实验,即把学过的实验项目写在签上,学生抽到哪个项目就做哪个项目的实验,达到学生人人都会做所学过的实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课要求高年级学生制作手抄报也是动手操作的一个方面。另外,品德课、劳动课的考试都与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创新的能力。
三、在成绩评价上体现创新
过去,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都是老师一人做结论,从去年开始,我们让学生参与成绩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提高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1、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在分项考试中,我们在考查学生读、说的能力时,都让学生按评分标准,首先自己评价自己,按标准说出自己的优、缺点,并给予改正缺点的机会,即可以再说一次,重读一次。这个过程是学生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新的提高。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在学生自己评定成绩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语文考试中的说、读的内容,以及自然、社会、科技、音乐等课都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学生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认识与评价水平。
3、在评定成绩中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要求教师评定成绩时,对学生有创新的内容要予以加分。如在语文考试中,内容、句型特别好的造句;在数学考试中,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为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