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此次赛课就是我这粒种子,在团队的帮助下经过精耕细作使其破土而生。虽然赛课已经结束,但是对物理教学的探索与追求将永远在路上。
播种希望
在初出茅庐的第一年,我有幸观摩了2019年在万州举办的重庆市级物理赛课,享受了初中物理课堂的饕餮盛宴。那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学习经历,各路选手展现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深度掌控。他们的课堂创新、先进的教学理念、高科技的应用也让人耳目一新,乃至于至今还记得几位参赛选手的课堂精彩片段。这次经历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心中暗自立志在未来要成长为这样的物理老师。
吸胀萌动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2022年,又逢云阳县初中物理赛课的举办。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此次赛课,我期待着通过磨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也深感压力和不安。幸运的是,薛伟老师的一番鼓励让我信心倍增。他告诉我,赛课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专注于每一个过程,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这次县级赛课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你瞧,种子萌动了!
蓄力发芽
今年暑假,在教科所的杨学云所长和物理教研员卢艳老师告知下,得知自己将代表云阳参加重庆市级赛课。那一刻,既兴奋又紧张。从7月底知道即将抽取的三个课题开始,便开始了对三个课题的大量教育论文研读与省市级、国家级优质课的搜集与观看,一遍遍的研看与逐步的领悟,初步写出三个课题的教学详案。8月中旬正式抢课题,抢到了我的第二选择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课题。这是一节极具挑战性的实验探究课,需要教师具备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很荣幸得到了已经退休的葛晓灵副所长的指导,他特意发消息建议从“教师说得极少,学生学得极好”的方面来备课。从而确定了以情境促问题、以问题促探究、以探究促思维、以思维促应用的设计理念。在8月中旬与9月初的这段时间,我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计与PPT,并得到了教研员卢艳老师的指导。经过反复电话沟通,初步拟定了两种教学设计,后续根据学生到校后的反应来确定。
9月4日在大学同学詹俊及吴江老师的帮助下,杨陆老师与陈君老师专门调课后陪同我去初一中进行第一次磨课。正如我担心的一样,效果不理想且超时严重,方方面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问题需一个一个解决,课堂需一步一步完善,思考需坚持不懈!
首先,在选择两种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曾感到十分焦虑和困扰。不确定应该选择以道路场馆作为类比来讲解电路灯泡,还是以恐龙的双眼作为线索来贯穿整个课堂。然而,实践证明,选择适合自己和符合地方文化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以恐龙的本土文化为例,它不仅适合云阳地区,也符合我对这一课题的理解。该框架实现了展现物理情境、降低学生认知负荷、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个框架在赛课前一周才初步确定,而在此过程中无法确定的框架确实对我的心态和意志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其次,课堂引入需要具备新颖性、能够承上启下并贯穿整堂课。最初,我们曾考虑采用两组灯泡进行相同操作但呈现不同现象的方式进行设疑导入,但最终未能成功与云阳普安恐龙地质公园这一真实文化情境进行紧密结合。在陈君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带领小朋友前往云阳恐龙公园进行实地参观。通过真实感受恐龙环境,小朋友联想到了玩具恐龙灯泡双眼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将在课堂上由学生们尝试通过挑战性操作予以解决,整个课堂将以此为主线逐步展开。拍摄短片时,由于4岁的小朋友无法记住大量的对话,导致小朋友一度罢拍,连哄带骗并进行删减才完成了1分钟的场景对话。
接着,教师的演示器材需要紧密联系课堂情境、一物多用、操作简单、可视化强、安全性高、美观性强等特点。磨课初期,用的是简易板子制作的串并联电路,而这最粗糙的电路也花了一天多的时间制作,动手后方知实践的难!在确定教学框架后,决定采用两个恐龙模型作为演示教具。虽然立体恐龙模型效果更佳,但由于电路安装难度较大,因此最终选择平面恐龙模型。该模型正面为恐龙图案印刷,背面为可见电路连接的亚克力板,中间留有空位以便安装可拆卸的大灯泡。该恐龙器材从课堂的开始、中间、结尾均有应用,12V的低电压可直接上手操作,LED大灯泡发光明显。不过,若能将器材设计成侧边翻转打开即可看见电路的结构,将更能增强电路的真实感。看来成为一个不太合格的电工也是完成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如何将各项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初的教学环节较为松散,教科所的领导们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建议“利用问题链式教学、彰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悟、悟中升”。同时比赛课不单单是表演,还应当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如何体现一堂课的亮点,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以及课堂情景的创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中间环节的过渡语都要精心设计。在这次比赛准备过程中,历经了无数次试讲,经过反复研讨、听取教科所及组内教师意见、思考和改进的循环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成长,最终实现了教科所领导所期望的“主线清晰、三线合一”的目标。从磨课初期开始,就反复困扰我的最大的问题即课堂超时,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将学生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与压缩,最终的课堂呈现中时间恰到好处,所有人都为我松了一口气。你瞧,种子在开始发芽了!
破土而生
历经两个月的备课与磨课,在9月28号迎来了最后的收官。组内老师贴心帮助摆放与收拾器材;现场的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响应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耳麦出现连接问题,团队迅速帮助更换等等。现场的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有个学生即使内心紧张乃至手抖也成功完成黑板上电路图的绘制,小组踊跃上台展示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组间进行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从而互帮互助完成每一个挑战。当学生们点亮一个灯泡、点亮两个灯泡、点亮三个灯泡时,我知道,我和同学们共同成功的完成了这堂课!天时地利人和,集齐教科所、学校与物理组这个大团队的力量助我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鲁迅先生曾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而我这粒种子也依赖于团队这片土壤。杨学云所长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并在赛前一天特意打电话让我放松心态、沉着应赛,已经退休的葛晓灵副所长不辞辛苦多次来学校听课指导并说明每一个实验与教学过程需达到何种目的,教研员卢艳老师在出差中还一直与我电话沟通磨课情况,程武山书记专门抽取时间听课并给予宝贵的赛课建议,罗义军副校长的赛前鼓励,几乎听了我每一节课的杨陆老师和陈君老师,帮我一字一句修改学案的沈奎林老师,设计板书的艾科军老师,理教学思路的肖红花老师,陪我奔波在黄石校区与本部校区磨课的整个物理组。磨课时涉及到调课、借班、搬运器材等一系列后勤工作,全部由大家长杨陆老师协调负责,发信息让我全心备课“根据大家的建议,大刀阔斧的改,放下包袱,全心上课,其余的我们负责”。正是有了团队的这片肥沃的土壤,终迎来了种子的破土而生!
教师成长犹如农业,只有精耕细作,才有花香杏坛,才有硕果累累。每参加一次比赛,对自己都是一种磨砺和收获。使我更加懂得教学中,应当深挖教材、融会贯通、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教师的成长是一粒种子的生根、发芽、茁长、成材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何尝不是?土壤育种,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种“子”而已!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独一无二的“种子”,唯有不辞辛苦,日夜呵护,方能“罢百家之术,成一家之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学习优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思维,寻找新路子,教好书育好人。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而生、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