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来源: 长春师范学院分院 作者: 曹悦群
阅读: 2746 时间: 2005-10-18 21:13:00 1

   
   
   作为长春师范学院分院副院长,多年来,我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作为追求的目标,努力创造条件,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关于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此,我们确立了“全面发展、综合培养、文理兼融、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
   1.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所确定的目标。为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趋势的需要,要求师范生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基础教育需要的在“德、智、体、美、劳、心”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素质。
   2.综合培养。从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必须能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设计了以必修课为主干,融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结构。
   3.文理交融。以语文、数学两大基础学科为主干,高年级虽有主修语文、数学之分,但主修语文的学生还必须学习某类数学专科课程,同样,主修数学的学生,也必须学习规定的某类语文专科课程.这对他们将来更好地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及其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学有专长。努力使毕业生具备“合格加特色”的目标:一是文科基础厚实;二是理科基础拓宽;三是达到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四是主修英语的毕业生达到公共考试二级水平;五是音乐选修除风琴、钢琴外会一件管乐、手风琴或一样民族乐器;六是书法、绘画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通过发展特长,使他们的整体素质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二、关于课程建设的探索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真总结多年来小教专科的办学经验,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提出了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保持必修课的主体地位,做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相结合。
   1.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课五年一贯,开设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师德常识、法律常识等。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除了寓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外,我们还通过选修课、活动课、专题讲座课来实现。
   2.优化必修课,体现综合性教育。
   第一,我们增加了具有长师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二,加大了计算机、外语、现代科技概论的课时量;第三,将中外文学、小学语文教学概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小学数学教学概论等都列为所有大专生的必修内容;第四,通过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压缩必修课课时;第五,注重对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3.扩大选修课,使学科知识拓宽、加深。
   我们十分重视对选修课的开发和拓宽,体现地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我们开设了写作、儿童文学、初等数论、数学思维训练等课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四、五年级又增加了英语、计算机、音乐、书法等选修课时。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学某组课程,使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成为“多能一专”型的小学教师。
   4.搞活活动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我们将活动课分为三类,即兴趣组、社团活动、军训与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的原则是实践性和时代性。活动课做到六定(定计划、时间、参加人、内容、指导教师、考核方案),全校共有3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最具特色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科技制作小组、朗读与写作小组在参加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5.加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我院课程计划中规定每学期学生要下小学见习一周,四年级上学期实习四周,五年级下学期毕业实习六周。还有计划地把小学优秀教师、校长和我校优秀毕业生请到学校作报告、上示范课、介绍经验。同时,每班要有一个稳定的实验基地,使学生早日了解小学、掌握小学教改信息,毕业后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推进教学改革中,我也得到许多收获。先后主持参加市级以上课题八项,获省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一项。撰写的论文有23篇公开发表,有16篇获奖,参编的教材有18册已出版。同时我还获得长春市优秀班主任、吉林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中等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奖等称号。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中,我获得了人生的快感。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