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原则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它不仅仅是在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将对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现代物理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物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整合”(Integration) 一词是近年来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它是“整”与“合”的合成词。由整与合组成“整合”,其意义可表述为:一定环境下一个系统或结构里全部要素无一例外的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指不同事物的“拼合”,更不是七拼八凑地“凑合”,而是指不同事物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教育技术、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物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过程。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物理教学活动。
(2)将物理课程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3)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4)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尊重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由
(5)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定多元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差异,将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设计能帮助有效理解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原则
1. 整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要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就必须与课堂教学整合,使其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如何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由于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整合的过程必须遵循如下若干共同的原则:
(1)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2)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3)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
(4)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注意“学教并重”
(5)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要配合教学实践,实现培养能力和学习知识相结合的目标
(6)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也要高度重视物理教学资源建设
2. 课程整合存在的误区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部分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却忽略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非常先进而充足,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教师上课过份依赖媒体技术,一节课下来,往往很少有或干脆没有板书,课堂上听不到教师以往的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要知道,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精心的板书布局,以及干净利落的简笔画,往往会让学生羡慕不已,由此学生可能就喜欢上这位教师和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可想而知。但是,如果过多的多媒体授课,往往会使得传统上一些好的教学要素渐渐消失。长期以来,学生由于很难接触到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的范例式教学熏陶,使得目前考上大学的现代大学生们的写字、语言表达等基本功普遍将以前下降。
(2)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展示,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科课程整合赛教中,一些教师作秀的味道太重:课前不仅要去查找、收集、整理、剪辑素材,还要挑灯夜战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既要操作鼠标,又要操作投影仪,一会儿又要操作录音机,手忙脚乱生怕出错,所以眼没有闲,紧盯屏幕,手不敢乱,不离媒体设备。整堂课,学生睁大眼睛,目不暇接地欣赏屏幕上优美的画面,竖起耳朵,聚精会神聆听天籁之音,真算得上一种享受!可问题是:学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和听众(现代舞台表演中的演员与观众常常有大量的互动),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只不过是在静静地观看教师的个人精彩表演,课堂上学生究竟能有多大的收获,值得商榷。
(3)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还有一些教师,或者由于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或者过多关注、迷信现代教育技术,或者教学资源选择不恰当,或者教学设计先天不足等,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课堂上课件展示内容过多。教师坐在操作台后低头讲课,表情僵硬,只顾自言自语,语言单一,难得看上学生一眼,更不要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过少。
(4)重形式,轻内容
为了赶时髦,跟流行,一些教师对于“整合”课不加选择。不管什么内容,都要大张旗鼓的来一番“整合”,这是不恰当的。例如,一个简单的模型能讲清楚的问题,何必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教学呢?有些物理实验,有条件去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何必去屏幕上操作呢?有些过去传统教学很不错的老师,现在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不分青红皂白坚持每节课都用课件上课,黑板上连一个字都看不到,试想这样的课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吗?
(5)切忌从“满堂灌”到“屏幕灌”与“屏幕问”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沿用“满堂灌”的教法,绝大部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屏幕灌”又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新技术来输送过量的信息:例如,用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对学生进行轮番轰炸,令学生目不暇接。究其实质,还是一种理念陈旧的“满堂灌”——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在本质上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有,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反传统,将“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屏幕问”:从导课到结课不停地提问。据调查,此种现象绝非个别,至少在如今的公开课、比赛课或者上级领导的课堂教学检查听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满堂问”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学生易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思维习惯被定位在浅层次上。究其原因,若干年来,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提倡“师生互动”,有不少教学管理者把学生在课堂中“动”的时间长短,作为衡量教学改革程度的尺度,而教师问、学生答的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乍看轰轰烈烈,师生活动频繁,其实它只是“满堂灌”的翻版而已,因为“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由老师操纵,只不过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息的时间。其实,无论“灌”还是“问”,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课堂中,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述和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过头,否则就又成了“满堂灌”。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昴然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出现。无论是传统的“满堂灌”还是其翻版“屏幕灌”、“满堂问”,都与上面所说的氛围相距甚远。